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6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3 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目的 | 第14页 |
·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重点 | 第15页 |
·难点 | 第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高等院校学习型师生关系概述 | 第16-23页 |
1 高等院校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16-19页 |
·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学习观 | 第16-17页 |
·高等院校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17-19页 |
2 高等院校学习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民主性 | 第19页 |
·双向性 | 第19-20页 |
·合作性 | 第20页 |
·创新性 | 第20-21页 |
3 构建高校学习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 第21-23页 |
·深化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 第21页 |
·有助于高校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 第21页 |
·促进大学校园创新型人才培养 | 第21-22页 |
·有助于增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构建学习型师生关系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1 学习型组织理论提供学习型师生关系的理论背景 | 第23-24页 |
·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人" | 第23-24页 |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 第24页 |
2 后现代知识观蕴含生成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内在可能 | 第24-25页 |
·后现代知识观与教学观的重新定位 | 第24-25页 |
·后现代知识观对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 第25页 |
3 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向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内在动力 | 第25-26页 |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创造性学习 | 第25-26页 |
·建构主义心理学对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 第26页 |
4 社会互依性理论透视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存在方式 | 第26-28页 |
·社会互依性理论与团队合作 | 第26-27页 |
·社会互依性理论对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构建学习型师生关系的现实依据及原因分析 | 第28-34页 |
1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 第28-30页 |
·观念偏差,师生之间存在学习智障 | 第28-29页 |
·关系淡漠,师生互动存在失真现象 | 第29页 |
·认同感缺失,师生组织关系异化 | 第29-30页 |
2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大学精神缺失 | 第30-31页 |
·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误区 | 第31-32页 |
·师生群体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32-33页 |
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西南联大学习型师生关系的经验借鉴 | 第34-39页 |
1 拥有共同愿景——知识救国 | 第34-35页 |
2 改善"心智模式"——学术自由 | 第35-36页 |
3 追求"自我超越"——探究性教学 | 第36-37页 |
4 拥有团队学习——兼容并包 | 第37页 |
5 分析和讨论 | 第37-39页 |
第六章 构建学习型师生关系有效途径 | 第39-47页 |
1 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是前提 | 第39-40页 |
·确立终身教育理念 | 第39页 |
·构建学习型精神文化 | 第39-40页 |
·打造师生的共同愿景 | 第40页 |
2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是保障 | 第40-42页 |
·创建学习型校长 | 第40-41页 |
·创新教育管理 | 第41页 |
·拓宽师生交流平台 | 第41-42页 |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本 | 第42-43页 |
·实行课程综合化 | 第42页 |
·建构团队学习的有效形式 | 第42-43页 |
4 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是着力点 | 第43-44页 |
·树立全新学生观 | 第43页 |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 | 第43-44页 |
5 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是关键 | 第44-45页 |
·学习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 第44页 |
·完善教师进修和培训制度 | 第44-45页 |
·完善教师评价考核及激励制度 | 第45页 |
6 余论,对研究的反思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