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以SJ单位2017年预算执行审计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第2章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理论 | 第14-17页 |
2.1 财政预算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财政预算会计 | 第14页 |
2.1.2 预算执行审计 | 第14-15页 |
2.2 预算执行审计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15页 |
2.2.3 免疫系统理论 | 第15-17页 |
第3章 SJ单位2017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案例 | 第17-25页 |
3.1 SJ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 第17页 |
3.2 SJ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流程 | 第17页 |
3.3 SJ单位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内容 | 第17-23页 |
3.3.1 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 | 第17-19页 |
3.3.2 资产购置情况 | 第19页 |
3.3.3 三公经费情况 | 第19-20页 |
3.3.4 结转结余情况 | 第20页 |
3.3.5 非税收入情况 | 第20-21页 |
3.3.6 集中支付情况 | 第21-22页 |
3.3.7 政府债务情况 | 第22-23页 |
3.4 审计结果与意见 | 第23-25页 |
第4章 SJ单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案例分析 | 第25-31页 |
4.1 审计取得的综合效益较小 | 第25页 |
4.2 审计风险加大 | 第25-26页 |
4.3 审计三公经费难度增加 | 第26页 |
4.4 审计存量资金力度较小 | 第26-27页 |
4.5 审计人力和技术十分有限 | 第27-28页 |
4.6 缺少对支付方式的关注 | 第28页 |
4.7 缺乏对债务的把控力度 | 第28-29页 |
4.8 审计整改监督不到位 | 第29-31页 |
第5章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5.1 机构体制制约了审计资源整合 | 第31页 |
5.2 制度不健全导致预算执行力较差 | 第31-32页 |
5.3 审计部门对政府债务的监督日显乏力 | 第32-33页 |
第6章 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建议 | 第33-40页 |
6.1 从环境方面下手增强审计的“免疫力” | 第33-35页 |
6.1.1 扩大审计范围,综合利用审计成果 | 第33页 |
6.1.2 进一步完善《预算法》与《审计法》 | 第33-34页 |
6.1.3 建立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机制 | 第34页 |
6.1.4 注重保持审计部门与人员的独立性 | 第34-35页 |
6.2 使审计工作更加“善治” | 第35-38页 |
6.2.1 开展三公经费绩效审计 | 第35页 |
6.2.2 采用多元化形式评价三公经费 | 第35-36页 |
6.2.3 加强合理性分析,盘活存量资金 | 第36页 |
6.2.4 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 | 第36-37页 |
6.2.5 督促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 | 第37页 |
6.2.6 从债务来源与合法性角度把控政府性债务 | 第37-38页 |
6.3 使审计跟踪整改更有力度 | 第38-40页 |
6.3.1 完善整改建议,提高可操作性 | 第38-39页 |
6.3.2 对整改不到位的情形严格披露 | 第39-4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作者简历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