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INTP作用下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和生成机理第11-12页
    1.3 颗粒物的危害第12-13页
    1.4 排放法规第13-15页
    1.5 柴油机颗粒物净化技术第15-18页
        1.5.1 柴油机颗粒物机内净化技术第15-17页
        1.5.2 柴油机颗粒物尾气后处理技术第17-18页
    1.6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第18-20页
    1.7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INTP对柴油机颗粒物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3-35页
    2.1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23-27页
        2.1.1 试验装置第23-26页
        2.1.2 试验方法第26-27页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7-34页
        2.2.1 热重分析第27-31页
        2.2.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第31-32页
        2.2.3 扫描电镜分析第32-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INTP对柴油机颗粒物SOF组分的影响第35-48页
    3.1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35-38页
        3.1.1 试验装置第35-36页
        3.1.2 试验方法第36-38页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8-46页
        3.2.1 INTP对颗粒物质量的影响第38-39页
        3.2.2 INTP对颗粒物中SOF组分的影响第39-46页
    3.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气源流量对INTP净化柴油机颗粒物的影响第48-58页
    4.1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48-49页
        4.1.1 试验装置第48-49页
        4.1.2 试验方法第49页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9-57页
        4.2.1 O_3浓度和产量第49-50页
        4.2.2 气源流量对柴油机颗粒物粒径分布和浓度的影响第50-54页
        4.2.3 气源流量对柴油机颗粒物成分的影响第54-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58-60页
    5.1 全文总结第58-59页
    5.2 研究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油机中孔喷油规律测量分析系统设计开发研究
下一篇:柴油机排气颗粒碰撞过程与团聚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