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代藩府刻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第12-14页
  一 明代藩府第12-13页
  二 藩府刻书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4-20页
  一 相关领域研究第14-17页
  二 本课题领域研究第17-18页
  三 小结第18-20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明代宗室分封制度第24-46页
 第一节 明代诸藩分封的基本情况第24-30页
 第二节 明代诸藩分封后的基本政策第30-42页
  一 军事方面:削夺军权,禁预兵事第31-32页
  二 政治方面:防闲过峻,法治日增第32-35页
  三 经济方面:厚禄"豢养",待遇极优第35-37页
  四 文化方面:大力倡导,积极鼓励第37-42页
 第三节 明代分封制度对藩府集团的影响第42-46页
第三章 明代诸藩的学术文化成就第46-76页
 第一节 明代诸藩学术文化活动概述第47-53页
 第二节 明代藩府著述考第53-71页
 第三节 明代诸藩藏书概述第71-76页
第四章 明代藩府刻书总体考察第76-155页
 第一节 明代藩府刻书考第78-112页
 第二节 明代藩府刻书的时间规律第112-123页
  一 明代藩府刻书时间分布的数据分析第112-114页
  二 明代藩府刻书的时间规律第114-115页
  三 明代藩府刻书时间分布规律之成因考察第115-123页
 第三节 明代藩府刻书的地域规律第123-136页
  一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第123-126页
  二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空间比较第126-131页
  三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时间观照第131-136页
 第四节 明代藩府刻书内容分析第136-155页
  一 子集为主,经史为辅第137-142页
  二 医家著述第142-146页
  三 艺术类图籍第146-148页
  四 儒释道三教书籍第148-149页
  五 戏曲和小说第149-153页
  六 府系性特征第153-155页
第五章 明代藩府刻书个案研究第155-214页
 第一节 朱权与宁藩刻书第155-163页
  一 宁藩刻书概略第155-156页
  二 朱权早期思想及学术活动第156-158页
  三 朱权学术思想的转变第158-162页
  四 朱权与宁藩家族气质第162-163页
 第二节 周藩刻书述略第163-174页
  一 周藩刻书概略第163-164页
  二 朱橚与周藩本医书第164-168页
  三 朱有燉与周藩本戏曲第168-171页
  四 朱睦口与经史类周藩本第171-174页
 第三节 朱俊栅与代藩佛经的刊刻第174-180页
  一 代藩刻书概略第174-175页
  二 朱俊栅与憨山禅师的佛事交往第175-177页
  三 朱俊栅与妙峰禅师的佛事交往第177-178页
  四 朱俊栅的佛经刊刻第178-180页
 第四节 吉藩刻书与《二十家子书》的编刻第180-187页
  一 吉藩刻书概略第180-182页
  二 《二十家子书》的编纂第182-183页
  三 《二十家子书》的相关问题第183-187页
 第五节 晋府本《初学记》版本源流考论第187-196页
 第六节 吉藩本《抱朴子外篇》的版本和文献价值第196-207页
 第七节 鲁藩本《抱朴子》小考第207-214页
第六章 结论:明代藩府刻书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兼论明代藩府刻书与明代刻书业之关系第214-222页
 一 明代藩府刻书的性质第214-216页
 二 藩府刻书与明代刻书业之关系第216-220页
 三 明代藩府刻书的价值和影响第220-222页
附录一 明代刻书诸藩世系略第222-234页
附录二 明代藩府本各家评辑第234-268页
附录三 《四库总目》明藩著述提要辑录第268-282页
参考文献第282-296页
致谢第296页

论文共2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权力、话语与社会控制--以江西万载为个案(1934-1945)
下一篇: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