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滑县概况 | 第11-12页 |
二、滑县方言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变韵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四、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9-21页 |
五、关于本文的说明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儿化变韵 | 第23-33页 |
第一节 滑县方言语音系统 | 第23-25页 |
一、声母 | 第23-24页 |
二、韵母 | 第24-25页 |
三、声调 | 第25页 |
第二节 儿化变韵语音系统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儿化变韵合音方式 | 第28-30页 |
第四节 儿化变韵的作用与意义 | 第30-33页 |
一、成词 | 第30页 |
二、语义变化 | 第30-31页 |
三、名词性标记 | 第31页 |
四、儿化变韵表小及爱称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Z变韵 | 第33-47页 |
第一节 Z变韵举例 | 第34-38页 |
第二节 Z变韵的系统 | 第38-39页 |
第三节 Z变韵的特点 | 第39-41页 |
一、语音特征 | 第39页 |
二、分布范围 | 第39-40页 |
三、发展态势 | 第40-41页 |
第四节 Z变韵的作用与意义 | 第41-43页 |
一、成词 | 第41-42页 |
二、名词性标记 | 第42页 |
三、区别词义 | 第42页 |
四、表示统称 | 第42-43页 |
第五节 Z变韵的来源拟测 | 第43-47页 |
一、Z变韵形成的动因 | 第43-44页 |
二、Z变韵的合音成分 | 第44-45页 |
三、Z变韵可能与早期的儿化变韵有关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动词变韵 | 第47-63页 |
第一节 动词变韵的系统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单音节动词变韵句法环境 | 第49-58页 |
一、V~D+数量词+宾语 | 第49-50页 |
二、V~D+(宾语)+时量成分/动量成分 | 第50-51页 |
三、受事主语+V~D+N | 第51页 |
四、动结式+(宾语) | 第51-52页 |
五、V~DV~D+宾语 | 第52页 |
六、V~D+上/来/走/去 | 第52-53页 |
七、V_1~D+N+V_2~D连动式 | 第53-54页 |
八、V~D+处所词/处所短语/方位词/方位短语 | 第54-55页 |
九、V~D+量词+宾语 | 第55-56页 |
十、V~D(+宾语)+嘞 | 第56-57页 |
十一、□kai~(312)+处所词/方位词+V~D+嘞 | 第57页 |
十二、受事主语+V~D+形容词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双音节动词变韵句法环境 | 第58-60页 |
一、V~D+动量成分/时量成分 | 第58-59页 |
二、V~D+宾语(+动量成分/时量成分) | 第59页 |
三、V~DV~D(+宾语) | 第59页 |
四、V~D+处所词/处所短语/方位词/方位短语(+数量词) | 第59-60页 |
五、□kai~(312)+处所词/方位词+V~D+嘞 | 第60页 |
第四节 动词变韵的语法意义 | 第60-63页 |
第四章 形容词变韵 | 第63-73页 |
第一节 形容词变韵系统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形容词变韵的句法环境 | 第65-69页 |
一、AD+数量词/时量词 | 第65-66页 |
二、NP+A~D+VP | 第66-67页 |
三、A~D+处所词 | 第67页 |
四、A~D+点儿 | 第67页 |
五、A~D+嘞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形容词变韵的语法意义 | 第69-70页 |
第四节 动词和形容词变韵来源探寻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地名变韵 | 第73-81页 |
第一节 滑县地名读音的特点 | 第73-75页 |
一、语音形式 | 第74页 |
二、存在范围 | 第74-75页 |
三、地名相同变读音不同 | 第75页 |
第二节 滑县地名变韵材料 | 第75-77页 |
第三节 滑县地名变韵的内部机制 | 第77-81页 |
一、[?]参与的合音 | 第77-78页 |
二、[a]参与的合音 | 第78页 |
三、与D变韵来源相似 | 第78-79页 |
四、与Z变韵来源相似 | 第79-80页 |
五、交叉影响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称呼语变韵 | 第81-91页 |
第一节 滑县方言称呼形式 | 第81-83页 |
第二节 滑县方言称呼语变韵 | 第83-86页 |
一、人名变韵称呼语 | 第83-84页 |
二、亲属称呼语变韵 | 第84-86页 |
第三节 滑县方言变韵称呼语的来源 | 第86页 |
一、人名变韵来源 | 第86页 |
二、面称变韵来源 | 第86页 |
第四节 呼格标记与叹词化 | 第86-91页 |
一、滑县方言中的呼格形态 | 第87-89页 |
二、滑县呼格标记特点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