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研究 | 第13-17页 |
1.2.2 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 | 第17-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盈余管理治理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20-29页 |
2.1 盈余管理动机的理论分析 | 第20-23页 |
2.1.1 契约理论 | 第20-21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基于契约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第22-23页 |
2.2 盈余管理治理的理论分析 | 第23-26页 |
2.2.1 声誉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博弈论 | 第24-25页 |
2.2.3 基于声誉与博弈论的盈余管理治理分析 | 第25-26页 |
2.3 企业诊断的理论分析 | 第26-29页 |
2.3.1 系统分析理论 | 第26-27页 |
2.3.2 共生理论 | 第27页 |
2.3.3 基于系统分析与共生理论的企业诊断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X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和手段分析 | 第29-38页 |
3.1 X公司概况及同行盈余管理现状 | 第29-30页 |
3.1.1 X公司概况 | 第29页 |
3.1.2 化工行业企业盈余管理常用手段 | 第29-30页 |
3.2 上市初期盈余管理与被问讯 | 第30-32页 |
3.2.1 依靠政府补助扭亏为赢 | 第30-31页 |
3.2.2 签订关联交易协议降低成本 | 第31-32页 |
3.3 锰业衰落期盈余管理与被问讯 | 第32-35页 |
3.3.1 收购关联方优质资产 | 第32-33页 |
3.3.2 政府补助避免ST | 第33-35页 |
3.4 主业谋转型期盈余管理与被问讯 | 第35-38页 |
3.4.1 关联方资金拆借降低财务费用 | 第35页 |
3.4.2 放宽销售政策扩大销售 | 第35-38页 |
第4章 X公司盈余管理识别后的分析与诊断 | 第38-46页 |
4.1 2007至2009年盈余管理业绩还原与分析诊断 | 第38-40页 |
4.1.1 企业真实业绩还原 | 第38-39页 |
4.1.2 基于行业的企业财务分析 | 第39-40页 |
4.1.3 企业诊断 | 第40页 |
4.2 2010至2013年盈余管理业绩还原与分析诊断 | 第40-42页 |
4.2.1 企业真实业绩还原 | 第40-41页 |
4.2.2 基于行业的企业财务分析 | 第41-42页 |
4.2.3 企业诊断 | 第42页 |
4.3 2014至2016年盈余管理业绩还原与分析诊断 | 第42-46页 |
4.3.1 企业真实业绩还原 | 第42-44页 |
4.3.2 基于行业的企业财务分析 | 第44-45页 |
4.3.3 企业诊断 | 第45-46页 |
第5章 治理X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 第46-51页 |
5.1 政府部门完善退市制度 | 第46-47页 |
5.2 专业机构建立全面声誉信息系统 | 第47-49页 |
5.3 媒体强化信息中介和舆论监督职能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