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5页 |
1.2.1 中-深埋藏溶蚀作用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埋藏溶蚀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塔里木盆地热液活动改造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4页 |
2.1 区域构造概况 | 第18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20页 |
2.2.1 区域构造活动 | 第18-20页 |
2.2.2 岩浆活动 | 第20页 |
2.3 研究区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20-24页 |
第3章 岩石学特征 | 第24-31页 |
3.1 白云岩岩石学分类 | 第24-28页 |
3.1.1 保留原始结构白云岩 | 第24-25页 |
3.1.2 细晶、自形白云岩 | 第25页 |
3.1.3 细晶、半自形白云岩 | 第25-26页 |
3.1.4 中-粗晶、它形白云岩 | 第26页 |
3.1.5 白云石充填物 | 第26-28页 |
3.2 灰岩岩石学分类 | 第28-31页 |
3.2.1 颗粒支撑灰岩(颗粒含量>50%) | 第28-29页 |
3.2.2 泥晶支撑灰岩 | 第29-31页 |
第4章 成岩作用特征 | 第31-43页 |
4.1 白云岩成岩作用特征 | 第31-36页 |
4.1.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1-35页 |
4.1.2 成岩共生序列 | 第35-36页 |
4.2 灰岩成岩作用特征 | 第36-43页 |
4.2.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6-41页 |
4.2.2 成岩共生序列 | 第41-43页 |
第5章 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55页 |
5.1 富镁热液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51页 |
5.1.1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3-45页 |
5.1.2 碳、氧同位素 | 第45-47页 |
5.1.3 锶同位素 | 第47-48页 |
5.1.4 流体包裹体 | 第48-51页 |
5.2 岩浆期后富氟热液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51-55页 |
5.2.1 锶同位素 | 第52-53页 |
5.2.2 硫同位素 | 第53-54页 |
5.2.3 包裹体特征 | 第54-55页 |
第6章 埋藏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改造作用 | 第55-72页 |
6.1 储集物性的差异性 | 第55-60页 |
6.1.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5-56页 |
6.1.2 储集物性特征 | 第56-60页 |
6.2 流体对储层的作用机制 | 第60-64页 |
6.2.1 富镁热液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 | 第60-62页 |
6.2.2 岩浆期后富氟热液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 | 第62-63页 |
6.2.3 岩浆侵入对储层的改造机制 | 第63-64页 |
6.3 储层孔隙演化 | 第64-66页 |
6.4 埋藏溶蚀作用模式 | 第66-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