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小河坝组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8页 |
2.1 研究区概述 | 第14页 |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 第14-16页 |
2.3 地层简述 | 第16-18页 |
第3章 储层特征分析 | 第18-33页 |
3.1 储集岩石类型 | 第18-20页 |
3.2 岩石学特征 | 第20-22页 |
3.3 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 | 第22-29页 |
3.3.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2-27页 |
3.3.2 孔隙结构 | 第27-29页 |
3.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9-33页 |
第4章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33-56页 |
4.1 压实作用 | 第33-36页 |
4.2 自生矿物沉淀(胶结)作用 | 第36-49页 |
4.2.1 碳酸盐胶结作用 | 第37-43页 |
4.2.2 硅质胶结作用 | 第43-46页 |
4.2.3 粘土杂基(含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 | 第46-49页 |
4.3 溶蚀作用 | 第49-54页 |
4.3.1 次生孔隙溶蚀机理 | 第51-52页 |
4.3.2 小河坝组溶蚀总体特征 | 第52-53页 |
4.3.3 碳酸盐及长石的溶解介质 | 第53-54页 |
4.4 成岩序列 | 第54-56页 |
第5章 储层形成机制 | 第56-64页 |
5.1 有关沉积方面影响 | 第56-57页 |
5.2 有关成岩方面影响 | 第57-62页 |
5.2.1 压实作用 | 第57-58页 |
5.2.2 碳酸盐胶结物 | 第58-60页 |
5.2.3 硅质胶结物 | 第60-61页 |
5.2.4 杂基胶结物 | 第61页 |
5.2.5 溶蚀作用 | 第61-62页 |
5.3 综合探讨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