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1-16页
    1.1 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3-14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4-16页
第2章 地质背景第16-20页
    2.1 区域构造特征第16-17页
    2.2 区域地层特征第17-20页
第3章 地层划分及物源方向分析第20-32页
    3.1 直罗组分布第20页
    3.2 直罗组地层划分对比第20-28页
        3.2.1 地层层序旋回划分识别标志第20-23页
        3.2.2 地层层序旋回划分方案第23-28页
    3.3 物源方向及古地貌分析第28-32页
        3.3.1 古流向对物源方向的指示第28-29页
        3.3.2 直罗组沉积前古地貌第29-32页
第4章 沉积相特征第32-41页
    4.1 沉积相标志第32-37页
        4.1.1 古生物标志第32页
        4.1.2 岩性标志第32-33页
        4.1.3 沉积构造标志第33-34页
        4.1.4 粒度分析标志第34-36页
        4.1.5 沉积相测井相应分析标志第36-37页
    4.2 沉积相类型第37-38页
    4.3 典型单井相分析第38-39页
    4.4 连井沉积相对比第39-41页
第5章 沉积相分布及相模式第41-52页
    5.1 优势相分析第41页
    5.2 沉积微相展布第41-51页
        5.2.1 直4_2期沉积相分布第42-43页
        5.2.2 直4_1期沉积相分布第43-44页
        5.2.3 直3_2期沉积相分布第44-45页
        5.2.4 直3_1期沉积相分布第45-46页
        5.2.5 直2_2期沉积相分布第46-47页
        5.2.6 直2_1期沉积相分布第47-48页
        5.2.7 直1_2期沉积相分布第48-50页
        5.2.8 直1_1期沉积相分布第50-51页
    5.3 沉积演化模式第51-52页
第6章 主要认识及结论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麦—卡塔克地区寒武—奥陶系埋藏溶蚀作用及对储层的改造
下一篇:西藏尼玛盆地上白垩统竟柱山组沉积相分析及烃源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