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磁流变技术简介 | 第8-9页 |
1.2.1 磁流变液 | 第8-9页 |
1.2.2 磁流变效应 | 第9页 |
1.3 磁流变阻尼器 | 第9-12页 |
1.3.1 磁流变阻尼器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1.3.2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模式 | 第10-11页 |
1.3.3 常见磁流变阻尼器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双通道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设计及磁场强度解析计算 | 第14-26页 |
2.1 双通道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设计 | 第14-18页 |
2.1.1 双通道磁流变阻尼器总体设计 | 第14-15页 |
2.1.2 磁流变阀设计 | 第15-16页 |
2.1.3 励磁线圈的防护设计 | 第16-17页 |
2.1.4 活塞杆设计 | 第17-18页 |
2.2 流体通道磁场强度计算 | 第18-25页 |
2.2.1 磁场分析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2.2.2 磁场强度仿真计算 | 第20-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双通道磁流变阀流体力学计算与分析 | 第26-43页 |
3.1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 第26-29页 |
3.1.1 网格概述 | 第26-27页 |
3.1.2 FLUENT简介 | 第27-29页 |
3.2 磁流变液流体的计算模型 | 第29-31页 |
3.3 磁流变液流体力学分析 | 第31-37页 |
3.3.1 粘塑性流场分析 | 第31-32页 |
3.3.2 一体化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3.3.3 网格划分 | 第32-34页 |
3.3.4 定义流体特性 | 第34-37页 |
3.3.5 边界条件 | 第37页 |
3.3.6 求解控制 | 第37页 |
3.4 模拟求解 | 第37-38页 |
3.5 仿真结果显示 | 第38-41页 |
3.6 仿真数据及处理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磁流变阻尼器实验 | 第43-57页 |
4.1 阻尼器摩擦力测试实验 | 第43-48页 |
4.1.1 实验设备 | 第43-44页 |
4.1.2 测试原理 | 第44-45页 |
4.1.3 阻尼器摩擦力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4.2 阻尼器阻尼力实验 | 第48-55页 |
4.2.1 实验设备 | 第48-49页 |
4.2.2 实验原理 | 第49页 |
4.2.3 阻尼器阻尼力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磁流变阻尼器参数辨识 | 第57-68页 |
5.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阻尼器代理模型 | 第57-61页 |
5.1.1 BP神经网络 | 第57-58页 |
5.1.2 拉丁超立方采样 | 第58-59页 |
5.1.3 网络训练与验证 | 第59-61页 |
5.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Herschel-Bulkley模型参数辨识 | 第61-67页 |
5.2.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第61页 |
5.2.2 算法流程 | 第61-63页 |
5.2.3 Herschel-Bulkley模型参数辨识过程 | 第63-65页 |
5.2.4 辨识结果及验证 | 第65-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双通道磁流变阻尼器后坐运动计算与分析 | 第68-76页 |
6.1 后坐部分受力与运动分析 | 第68-69页 |
6.1.1 射击时后坐部分受力分析 | 第68页 |
6.1.2 后坐运动微分方程 | 第68-69页 |
6.2 后坐过程计算分析 | 第69-71页 |
6.2.1 炮膛合力计算 | 第69-70页 |
6.2.2 复进机力计算 | 第70页 |
6.2.3 密封装置摩擦力 | 第70页 |
6.2.4 摇架导轨上的总摩擦力计算 | 第70-71页 |
6.3 后坐过程仿真计算 | 第71-75页 |
6.3.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6.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总结 | 第76页 |
7.2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