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液冷式18650动力锂电池组温度场分析及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18650 动力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锂离子电池散热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锂离子电池散热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产热机理及试验第16-27页
    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基本原理第16-17页
        2.1.1 锂离子电池结构第16-17页
        2.1.2 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第17页
    2.2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第17-19页
        2.2.1 电化学反应热第18页
        2.2.2 欧姆内阻热第18页
        2.2.3 极化热第18-19页
        2.2.4 电解液分解热第19页
        2.2.5 SEI膜分解热第19页
    2.3 生热速率计算理论第19-21页
    2.4 单体锂离子电池相关测定实验第21-25页
        2.4.1 电池型号及相关参数第22-23页
        2.4.2 主要试验设备第23-24页
        2.4.3 电池欧姆内阻测量第24-25页
        2.4.4 电池温熵系数测量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单体锂离子电池热特性仿真分析第27-35页
    3.1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第27-29页
        3.1.1 热物性参数ρ、C_p、λ的获取第27-28页
        3.1.2 产热速率q第28-29页
    3.2 锂离子电池生热的CFD仿真第29-32页
        3.2.1 几何模型第29-30页
        3.2.2 CFD控制方程第30-31页
        3.2.3 自然对流模型第31页
        3.2.4 网格模型第31-32页
        3.2.5 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选用第32页
    3.3 仿真结果及讨论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四章 18650动力锂电池组液体冷却分析第35-43页
    4.1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网格模型第35页
    4.2 冷却介质的选择第35-36页
    4.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36页
    4.4 仿真结果及讨论第36-42页
        4.4.1 锂离子电池在0.5C放电倍率下温度场的分析第36-38页
        4.4.2 锂离子电池在1C放电倍率下温度场的分析第38-39页
        4.4.3 锂离子电池在2C放电倍率下温度场的分析第39-41页
        4.4.4 结果讨论第41-42页
    4.5 结论第42-43页
第五章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性能优化研究第43-60页
    5.1 冷却介质的改善第43页
    5.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第43-45页
    5.3 正交试验设计第45-46页
    5.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46-57页
        5.4.1 峰值温度单指标试验结果分析第47-51页
        5.4.2 最大温度差试验结果分析第51-53页
        5.4.3 电池间温度差试验结果分析第53-57页
    5.5 基于综合平衡法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参数优选第57-58页
        5.5.1 多指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57页
        5.5.2 峰值温度、最大温差、电池间温差三指标综合平衡分析第57-58页
    5.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0-62页
    6.1 全文总结第60-61页
    6.2 工作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超级电容储能的有轨电车地面充电机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智能汽车多目标识别与跟踪的客观测试评价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