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0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1.1 市场发展导向的推动 | 第8页 |
1.1.2 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撑 | 第8-9页 |
1.1.3 体育旅游动机研究的重要性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0-1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2.1.1 旅游 | 第10页 |
2.1.2 体育旅游 | 第10-11页 |
2.1.3 体育旅游动机 | 第11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3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 第14-17页 |
2.3.1 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2.3.2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2.3.3 模型构建 | 第17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18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18-20页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0-21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1-39页 |
4.1 样本特征 | 第21-22页 |
4.1.1 性别构成 | 第21页 |
4.1.2 年级构成 | 第21页 |
4.1.3 专业构成 | 第21-22页 |
4.1.4 月消费水平构成 | 第22页 |
4.1.5 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行为的经历 | 第22页 |
4.2 因子分析 | 第22-26页 |
4.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23-26页 |
4.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26页 |
4.3 描述性分析 | 第26-29页 |
4.4 差异分析 | 第29-35页 |
4.4.1 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4.4.2 不同年级间的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4.4.3 不同专业下的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4.4.4 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差异分析 | 第33-35页 |
4.5 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4.6 结构模型验证 | 第36-39页 |
4.6.1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4.6.2 初始模型的构建 | 第36-37页 |
4.6.3 初始模型的检验 | 第37页 |
4.6.4 模型的修正 | 第37-38页 |
4.6.5 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旅游参与行为影响的差异 | 第38-39页 |
4.6.6 假设检验结果 | 第39页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39-4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5.1.1 体育旅游动机各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 第39页 |
5.1.2 上海市大学生体育旅游参与的主要拉力、推力动机及阻力因素 | 第39-40页 |
5.1.3 推力、拉力动机及阻力因素在不同人口统计学下存在差异 | 第40页 |
5.1.4 推力-拉力-阻力之间的关系 | 第40页 |
5.1.5 推力-拉力-阻力与体育旅游行为间的关系 | 第40页 |
5.2 建议 | 第40-42页 |
5.2.1 明确大学生体育旅游参与的内在需求 | 第40-41页 |
5.2.2 提升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 第41页 |
5.2.3 扫除大学生体育旅游参与的阻碍 | 第41-42页 |
5.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42页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4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7 致谢 | 第46-47页 |
8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9 附件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