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量子点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量子点简介 | 第15-17页 |
1.2.2 量子点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3 量子点的生物学效应及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荧光硅纳米颗粒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1.3.1 荧光硅纳米颗粒简介 | 第21-22页 |
1.3.2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3 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效应及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4 秀丽隐杆线虫及家蚕动物模型 | 第27-30页 |
1.4.1 秀丽隐杆线虫及其在纳米材料安全性和生物成像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1.4.2 家蚕及其在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5.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30-3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2页 |
第二章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在秀丽隐杆线虫中诱导的自噬现象及机制研究 | 第42-82页 |
2.1 前言 | 第42-4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4-54页 |
2.2.1 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和生产厂家 | 第44-45页 |
2.2.2 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试剂配制方案 | 第45-46页 |
2.2.3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 第46-47页 |
2.2.4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的制备 | 第47-48页 |
2.2.5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的表征 | 第48-49页 |
2.2.6 线虫品系介绍和培养 | 第49页 |
2.2.7 线虫的处理 | 第49-51页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1-53页 |
2.2.9 线虫寿命测定 | 第53页 |
2.2.10 激光共聚焦成像分析 | 第53-5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72页 |
2.3.1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56页 |
2.3.2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诱导线虫肠细胞内自噬水平的升高 | 第56-63页 |
2.3.3 在线虫肠细胞内对荧光碲化镉量子点所诱导的自噬现象进行实时追踪 | 第63-66页 |
2.3.4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对线虫肠细胞中各种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66-69页 |
2.3.5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处理的线虫肠细胞中胞内体聚集与自噬的关系 | 第69-72页 |
2.4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第三章 水分散性荧光硅纳米颗粒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的毒性研究 | 第82-112页 |
3.1 前言 | 第82-8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3-90页 |
3.2.1 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和生产厂家 | 第83-84页 |
3.2.2 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及生产厂家 | 第84页 |
3.2.3 荧光硅纳米颗的制备 | 第84-85页 |
3.2.4 荧光硅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85页 |
3.2.5 线虫的培养和品系介绍 | 第85-86页 |
3.2.6 线虫的处理 | 第86-89页 |
3.2.7 线虫生长发育、寿命以及生殖能力的检测 | 第89页 |
3.2.8 线虫肠细胞中亚细胞结构的分析 | 第89页 |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89-90页 |
3.2.10 荧光成像检测 | 第9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0-104页 |
3.3.1 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90-92页 |
3.3.2 荧光硅纳米颗粒对线虫生长发育、寿命以及生殖能力的影响 | 第92-95页 |
3.3.3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亚细胞水平对线虫的影响 | 第95-98页 |
3.3.4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分子水平对线虫的潜在影响 | 第98-104页 |
3.4 结论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第四章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的行为学和靶向成像研究 | 第112-149页 |
4.1 前言 | 第112-11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4-124页 |
4.2.1 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和生产厂家 | 第114-115页 |
4.2.2 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及生产厂家 | 第115页 |
4.2.3 水分散性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15-116页 |
4.2.4 RGD短肽修饰的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16页 |
4.2.5 荧光硅纳米颗粒和RGD短肽修饰的硅纳米颗的表征 | 第116-117页 |
4.2.6 线虫品系介绍和处理 | 第117页 |
4.2.7 转基因虫株sdaEx71[Pmyo-3::PAT-3::mCherry+Pmyo-2::GFP]的构建 | 第117-119页 |
4.2.8 纳米材料的引入 | 第119-120页 |
4.2.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分析 | 第120-121页 |
4.2.10 线虫生育能力与寿命研究 | 第121页 |
4.2.11 线虫肌肉细胞附属结构蛋白PAT-3的免疫染色 | 第121-123页 |
4.2.12 线虫体壁肌肉细胞表面附属结构的成像 | 第123-12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44页 |
4.3.1 荧光硅纳米颗粒及RGD短肽修饰的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4-130页 |
4.3.2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线虫体内的行为学和毒性研究 | 第130-138页 |
4.3.3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线虫体内的光稳定性研究 | 第138-141页 |
4.3.4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线虫体内对肌肉细胞表面附属蛋白的特异性成像 | 第141-144页 |
4.4 结论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第五章 以家蚕为活体模型研究荧光碲化镉量子点和硅纳米颗粒的活体行为学和毒性 | 第149-189页 |
5.1 前言 | 第149-15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50-159页 |
5.2.1 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和厂家 | 第150-151页 |
5.2.2 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及生产厂家 | 第151-152页 |
5.2.3 家蚕的品系介绍以及培养 | 第152页 |
5.2.4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和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52-153页 |
5.2.5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和荧光硅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153页 |
5.2.6 纳米材料的引入 | 第153页 |
5.2.7 家蚕血细胞成像分析 | 第153-154页 |
5.2.8 家蚕幼虫体重及死亡率检测 | 第154页 |
5.2.9 生殖腺细胞的DAPI染色 | 第154页 |
5.2.10 HE染色 | 第154-155页 |
5.2.11 活性氧检测 | 第155-156页 |
5.2.12 镉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156页 |
5.2.13 溶酶体标记 | 第156-157页 |
5.2.14 线粒体标记 | 第157页 |
5.2.15 AO和PI染色 | 第157-158页 |
5.2.16 家蚕造血器官的离体培养 | 第158-1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59-186页 |
5.3.1 荧光碲化镉量子点在家蚕体内的行为学和毒性研究 | 第159-177页 |
5.3.2 荧光硅纳米颗粒在家蚕血淋巴中的行为学和毒性研究 | 第177-186页 |
5.4 结论 | 第186-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9-19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89-191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 第19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91-19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完成或已发表的论文 | 第193-195页 |
附录 | 第195-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