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11页 |
1.1.2 建设面临乡土特色缺乏的挑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1 理论与文献综合分析 | 第13页 |
1.3.2.2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1.3.2.3 AHP层次分析法 | 第13页 |
1.3.2.4 实地调查法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23页 |
1.4.1 国外开发建设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1.1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乡土景观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1.2 日本乡土景观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2 国外乡土特色建设实践 | 第16-17页 |
1.4.2.1 “英国最美村庄”——拜伯里 | 第16页 |
1.4.2.2 法国巴黎苏塞公园 | 第16-17页 |
1.4.3 国内开发建设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3.1 乡村聚落方向的乡土景观研究 | 第18页 |
1.4.3.2 以乡土建筑为主的乡土景观研究 | 第18页 |
1.4.3.3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景观研究 | 第18-19页 |
1.4.4 国内乡土特色建设实践 | 第19-21页 |
1.4.4.1 陕西关中风情园 | 第19-20页 |
1.4.4.2 桐庐美丽乡村风情带 | 第20-21页 |
1.4.5 国内美丽乡村精品线理论发展与建设实践 | 第21-22页 |
1.4.6 小结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美丽乡村精品线乡土特色概述 | 第24-34页 |
2.1 概念辨析 | 第24-25页 |
2.1.1 乡土特色 | 第24页 |
2.1.2 乡土特色资源点 | 第24页 |
2.1.3 美丽乡村精品线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27页 |
2.2.1 场所精神 | 第25页 |
2.2.2 符号学 | 第25-26页 |
2.2.3 构建理论 | 第26页 |
2.2.4 点-轴系统理论 | 第26-27页 |
2.2.4.1 点-轴系统理论的景观向含义 | 第26页 |
2.2.4.2 点-轴理论对精品线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26-27页 |
2.3 乡土特色要素分类 | 第27-30页 |
2.3.1 乡土特色的“物”类要素 | 第27-29页 |
2.3.1.1 自然地景要素 | 第27-28页 |
2.3.1.2 人工乡土要素 | 第28-29页 |
2.3.2 乡土特色的“事”类要素 | 第29-30页 |
2.3.3 乡土特色的“意”类要素 | 第30页 |
2.4 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特征 | 第30-32页 |
2.4.1 空间特征 | 第30-31页 |
2.4.2 形态特征 | 第31页 |
2.4.3 功能特征 | 第31-32页 |
2.4.3.1 多项引导功能 | 第31页 |
2.4.3.2 观赏游憩功能 | 第31页 |
2.4.3.3 文化发展功能 | 第31-32页 |
2.4.3.4 产业扩大功能 | 第32页 |
2.5 乡土特色在精品线规划中的重要性 | 第32-33页 |
2.5.1 乡村文化内涵的注入 | 第32页 |
2.5.2 提供特色产业发展动力 | 第32-33页 |
2.5.3 增强精品线可识别性,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基于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步骤 | 第34-47页 |
3.1 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的目标 | 第34页 |
3.2 乡土资源点汇集整理及分类评价 | 第34-42页 |
3.2.1 资源点评价目的 | 第35页 |
3.2.1.1 了解乡村资源性质和分布特征 | 第35页 |
3.2.1.2 确定乡村资源质量和等级 | 第35页 |
3.2.1.3 为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选点做准备 | 第35页 |
3.2.2 乡土资源分类评价体系构建 | 第35-42页 |
3.2.2.1 评价方法的操作流程 | 第35-36页 |
3.2.2.2 资源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6-38页 |
3.2.2.3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38-41页 |
3.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标准划分 | 第41-42页 |
3.3 依托于资源点评价的精品线建设 | 第42-46页 |
3.3.1 结合评价结果,确定精品线建设内容 | 第42-43页 |
3.3.2 精品线布局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3.3.3 主题营建与发展思路确定 | 第44-45页 |
3.3.4 资源点乡土特色提升改造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美丽乡村精品线乡土特色表达策略 | 第47-60页 |
4.1 乡土特色表达应用原则 | 第47-48页 |
4.1.1 景观整体性原则 | 第47页 |
4.1.2 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原则 | 第47页 |
4.1.3 生态保护先行原则 | 第47-48页 |
4.1.4 公众参与性原则 | 第48页 |
4.2 “物”向特色表达策略 | 第48-53页 |
4.2.1 乡土特色表达的物向元素利用 | 第48-51页 |
4.2.1.1 乡土材料利用 | 第49-50页 |
4.2.1.2 乡土色彩把控 | 第50页 |
4.2.1.3 生活及劳作元素把握 | 第50-51页 |
4.2.2 乡土特色物向表达策略 | 第51-53页 |
4.2.2.1 乡土材料的“适宜性”与“延续性”表达 | 第51页 |
4.2.2.2 乡土色彩整体与局部的把握 | 第51-52页 |
4.2.2.3 提取乡村核心符号,注重形式与内涵适配表达 | 第52-53页 |
4.2.2.4 旧物新用,用老物件展现乡土风情 | 第53页 |
4.3 “事”向特色表达策略 | 第53-56页 |
4.3.1 乡土特色表达的事向元素利用 | 第53-55页 |
4.3.1.1 民俗传统元素 | 第53-54页 |
4.3.1.2 传统技艺手艺 | 第54页 |
4.3.1.3 风水观念 | 第54-55页 |
4.3.1.4 宗教信仰与原始崇拜 | 第55页 |
4.3.2 乡土特色事向表达策略 | 第55-56页 |
4.3.2.1 联系乡土要素,再现乡土场景 | 第55-56页 |
4.3.2.2 加强民俗品牌化,增强乡土体验感 | 第56页 |
4.4 “意”向特色表达策略 | 第56-59页 |
4.4.1 意向表达的元素分类 | 第56-58页 |
4.4.1.1 乡土风景意向 | 第56-57页 |
4.4.1.2 乡土情感氛围 | 第57-58页 |
4.4.2 乡土特色意向表达策略 | 第58-59页 |
4.4.2.1 维护地域生态格局,织补乡村特色意向空间 | 第58页 |
4.4.2.2 活化乡村人文情感氛围,保持乡土文化特性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义乌市上溪镇美丽乡村精品线乡土特色表达实践 | 第60-85页 |
5.1 义乌市上溪镇美丽乡村精品线发展背景分析 | 第60-65页 |
5.1.1 义乌市上溪镇发展概况 | 第60-62页 |
5.1.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60页 |
5.1.1.2 各类资源优势 | 第60页 |
5.1.1.3 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60-61页 |
5.1.1.4 规划建设背景 | 第61-62页 |
5.1.2 上溪镇规划片区资源状况分析 | 第62-65页 |
5.1.2.1 乡土资源调查统计 | 第62-64页 |
5.1.2.2 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 第64-65页 |
5.2 上溪镇乡土资源分类评价 | 第65-71页 |
5.2.1 自然生态资源赋分评价 | 第66-67页 |
5.2.2 人文历史资源赋分评价 | 第67-68页 |
5.2.3 乡土产业资源赋分评价 | 第68-70页 |
5.2.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5.3 上溪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思路 | 第71-77页 |
5.3.1 精品线规划思路 | 第71-72页 |
5.3.1.1 联系现有交通体系,串联乡土资源点 | 第71页 |
5.3.1.2 发挥线路联动效应,提高乡村生态效益 | 第71-72页 |
5.3.2 精品线形象主题营建 | 第72-73页 |
5.3.2.1 “十里桃花”线路主题 | 第72页 |
5.3.2.2 “人文故里”线路主题 | 第72-73页 |
5.3.3 精品线线路布局设计 | 第73-74页 |
5.3.4 精品线道路系统的功能性规划 | 第74-76页 |
5.3.5 精品线沿线服务设施建设 | 第76-77页 |
5.3.5.1 驿站 | 第76页 |
5.3.5.2 停车场及换乘中心 | 第76-77页 |
5.4 精品线资源点的乡土特色营造 | 第77-84页 |
5.4.1 乡土建筑的“修旧如旧” | 第77-78页 |
5.4.2 乡土色彩规划表达 | 第78-79页 |
5.4.3 乡村特色符号提取 | 第79-80页 |
5.4.4 乡村旧物的功能新用 | 第80页 |
5.4.5 乡土材料的整体性贯穿 | 第80-81页 |
5.4.6 村庄发展特色主题规划 | 第81-83页 |
5.4.7 乡村记忆空间的再现营造 | 第83-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研究结论与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6.2.1 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 第86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8页 |
个人简介 | 第98-99页 |
导师简介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