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攀缘植物景观应用及案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2.1 攀缘植物 | 第12-14页 |
1.2.2 垂直绿化 | 第14页 |
1.2.3 城市小气候 | 第14-15页 |
1.2.4 环境美学 | 第15页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国外攀缘植物研究进展与应用经验 | 第15-17页 |
1.3.1.1 新加坡人造树 | 第16页 |
1.3.1.2 澳大利亚植物围墙 | 第16页 |
1.3.1.3 日本东京空中森林 | 第16页 |
1.3.1.4 德国绿屋工程 | 第16-17页 |
1.3.2 国内攀缘植物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1.1 文献检索法 | 第18页 |
1.5.1.2 实地调研法 | 第18-19页 |
1.5.1.3 比较分析法 | 第19页 |
1.5.1.4 实测绘图法 | 第19-20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2 攀缘植物的特性分析 | 第21-26页 |
2.1 观赏特性 | 第21-23页 |
2.1.1 观叶 | 第21页 |
2.1.2 观花 | 第21-22页 |
2.1.3 观果 | 第22页 |
2.1.4 观茎 | 第22-23页 |
2.2 生态特性 | 第23-24页 |
2.2.1 增湿降温 | 第23页 |
2.2.2 碳氧平衡 | 第23页 |
2.2.3 杀菌滞尘 | 第23页 |
2.2.4 降低噪音 | 第23-24页 |
2.3 文化特性 | 第24-25页 |
2.3.1 精神意境 | 第24页 |
2.3.2 文学绘画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3 杭州地区攀缘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 第26-36页 |
3.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页 |
3.1.1 气候环境 | 第26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3.2 杭州攀缘植物资源调查 | 第26-28页 |
3.3 攀缘植物物种分析 | 第28-30页 |
3.3.1 科的多样性分析 | 第28-29页 |
3.3.2 属的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3.4 攀缘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第30页 |
3.5 攀缘植物应用频率分析 | 第30-31页 |
3.6 攀缘植物景观类型分析 | 第31-32页 |
3.7 资源特点分析 | 第32-34页 |
3.7.1 西湖区分布密集,其他城区呈散点分布 | 第32页 |
3.7.2 人工景观为主导,与硬质材料紧密结合 | 第32-33页 |
3.7.3 落叶藤本占多数,景观季相变化较丰富 | 第33-34页 |
3.7.4 观花种类为主要,植物观赏特性多样化 | 第34页 |
3.8 小结 | 第34-36页 |
4 杭州园林绿地攀缘植物案例研究 | 第36-71页 |
4.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第36-46页 |
4.1.1 案例概况 | 第36-37页 |
4.1.2 景观分析 | 第37-46页 |
4.1.2.1 攀缘植物种类 | 第37-38页 |
4.1.2.2 景观空间布局 | 第38-39页 |
4.1.2.3 季相色彩分析 | 第39-40页 |
4.1.2.4 典型节点分布 | 第40-46页 |
4.1.3 景观特色总结 | 第46页 |
4.1.3.1 攀缘植物应用丰富 | 第46页 |
4.1.3.2 墙体攀缘景观普遍 | 第46页 |
4.2 杭州花圃 | 第46-51页 |
4.2.1 案例概况 | 第46-47页 |
4.2.2 景观分析 | 第47-51页 |
4.2.2.1 攀缘植物种类 | 第47-48页 |
4.1.2.2 景观空间布局 | 第48页 |
4.2.2.3 季相色彩分析 | 第48-49页 |
4.2.2.4 典型节点分布 | 第49-51页 |
4.2.3 景观特色总结 | 第51页 |
4.2.3.1 廊架景观特色鲜明 | 第51页 |
4.2.3.2 季相色彩鲜艳丰富 | 第51页 |
4.3 德胜高架桥 | 第51-60页 |
4.3.1 案例概况 | 第51-52页 |
4.3.2 景观分析 | 第52-59页 |
4.3.2.1 攀缘植物种类 | 第52-53页 |
4.3.2.2 景观空间布局 | 第53-54页 |
4.3.2.3 季相色彩分析 | 第54页 |
4.3.2.4 典型节点分布 | 第54-59页 |
4.3.3 景观特色总结 | 第59-60页 |
4.3.3.1 兼顾生态景观效益 | 第59-60页 |
4.3.3.2 桥荫空间有效利用 | 第60页 |
4.4 G20主会场屋顶花园 | 第60-65页 |
4.4.1 案例概况 | 第60-61页 |
4.4.2 景观分析 | 第61-64页 |
4.4.2.1 攀缘植物种类 | 第61-62页 |
4.4.2.2 景观空间布局 | 第62-63页 |
4.4.2.3 季相色彩分析 | 第63页 |
4.4.2.4 典型节点分布 | 第63-64页 |
4.4.3 景观特色总结 | 第64-65页 |
4.4.3.1 藤本植物景石结合 | 第64页 |
4.4.3.2 第五立面景观绿化 | 第64-65页 |
4.5 毛家桥公寓 | 第65-70页 |
4.5.1 案例概况 | 第65页 |
4.5.2 景观分析 | 第65-69页 |
4.5.2.1 攀缘植物种类 | 第65-66页 |
4.5.2.2 景观空间布局 | 第66-67页 |
4.5.2.3 季相色彩分析 | 第67页 |
4.5.2.4 典型节点分布 | 第67-69页 |
4.5.3 景观特色总结 | 第69-70页 |
4.5.3.1 观果类攀缘植物景观应用 | 第69页 |
4.5.3.2 攀缘植物景观更贴近生活 | 第69-70页 |
4.6 小结 | 第70-71页 |
5 攀缘植物景观营造方法研究 | 第71-88页 |
5.1 攀缘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 第71-72页 |
5.1.1 生态性原则 | 第71页 |
5.1.2 艺术性原则 | 第71页 |
5.1.3 功能性原则 | 第71页 |
5.1.4 整体性原则 | 第71-72页 |
5.1.5 经济性原则 | 第72页 |
5.2 攀缘植物造景因素 | 第72-77页 |
5.2.1 季相差异 | 第72-74页 |
5.2.2 疏密程度 | 第74-75页 |
5.2.3 生长范围 | 第75页 |
5.2.4 攀缘载体 | 第75-76页 |
5.2.5 人景交互 | 第76-77页 |
5.3 攀缘植物应用形式 | 第77-86页 |
5.3.1 墙体绿化 | 第77-78页 |
5.3.2 阳台绿化 | 第78页 |
5.3.3 廊架绿化 | 第78-79页 |
5.3.4 立柱绿化 | 第79-80页 |
5.3.5 坡面绿化 | 第80-81页 |
5.3.6 篱垣绿化 | 第81-82页 |
5.3.7 屋顶绿化 | 第82-85页 |
5.3.8 小品绿化 | 第85-86页 |
5.4 小结 | 第86-88页 |
6 结论 | 第88-92页 |
6.1 杭州攀缘植物景观特色及优势 | 第88-89页 |
6.1.1 植物特性 | 第88页 |
6.1.2 植物资源 | 第88页 |
6.1.3 营造方法 | 第88-89页 |
6.2 杭州攀缘植物景观现存问题及优化建议 | 第89-91页 |
6.2.1 存在问题 | 第89页 |
6.2.2 优化建议 | 第89-91页 |
6.2.2.1 优化攀缘植物种类 | 第89-90页 |
6.2.2.2 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性 | 第90页 |
6.2.2.3 合理增加应用形式 | 第90页 |
6.2.2.4 挖掘攀缘植物文化 | 第90页 |
6.2.2.5 改良栽植管理技术 | 第90-91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91-92页 |
6.3.1 研究的不足 | 第91页 |
6.3.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图片出处 | 第95-97页 |
附录一 杭州地区攀缘植物名录 | 第97-101页 |
附录二 西湖区环湖攀缘植物景观应用 | 第101-102页 |
附录三 杭州市攀缘植物景观化列表 | 第102-104页 |
个人简介 | 第104-105页 |
导师简介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