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债权人受领迟延理论概述 | 第11-28页 |
| 第一节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概念解析 | 第11-21页 |
| 一、实践中遇到的债权人受领迟延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11-13页 |
| 二、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概念 | 第13-15页 |
| 三、我国法律中该制度的体现 | 第15-21页 |
| 第二节 受领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21-26页 |
| 一、受领义务说 | 第21-23页 |
| 二、受领权利说 | 第23页 |
| 三、附随义务说 | 第23-24页 |
| 四、不真正义务说 | 第24-26页 |
| 第三节 债权人受领迟延制度的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 一、受领迟延制度的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 二、我国受领迟延制度问题剖析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认定 | 第28-35页 |
| 第一节 债务人具有适格履行能力 | 第28-30页 |
| 一、债务人依债的本旨提供了履行 | 第28-29页 |
| 二、受领迟延和给付不能的区别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履行方式的合法性 | 第30-33页 |
| 一、给付提出人的合法性 | 第30页 |
| 二、给付接受人的合法性 | 第30-31页 |
| 三、给付时间的合法性 | 第31-32页 |
| 四、给付方式的合法性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债权人没有受领 | 第33-35页 |
| 一、债权人拒绝受领 | 第33-34页 |
| 二、债权人不能受领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受领迟延的法律效果和责任消灭 | 第35-41页 |
| 第一节 受领迟延的法律效果 | 第35-40页 |
| 一、债务人责任免除或注意义务减轻 | 第36-37页 |
| 二、债务人自行消灭债务的权利发生 | 第37-38页 |
| 三、费用赔偿的请求 | 第38页 |
| 四、风险负担的转移 | 第38-39页 |
| 五、债务人单方面解除合同 | 第39页 |
| 六、其他损害的赔偿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受领迟延责任的消灭 | 第40-41页 |
| 一、债权的消灭 | 第40页 |
| 二、受领迟延责任的免除 | 第40页 |
| 三、债权人作出受领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我国受领迟延制度的完善 | 第41-53页 |
| 第一节 我国受领迟延制度的现状及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 第41-45页 |
| 一、关于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性质问题 | 第41-42页 |
| 二、受领迟延的构成要件 | 第42-45页 |
| 三、关于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法律效果 | 第45页 |
| 第二节 实践中有关迟延受领制度特殊问题的思考 | 第45-49页 |
| 一、双务合同中的受领迟延问题 | 第45-46页 |
| 二、债务人提前履行情况下债权人拒绝受领问题 | 第46页 |
| 三、债务人部分给付情况下债权人拒绝受领问题 | 第46-47页 |
| 四、债权人拒绝微不足道的瑕疵的给付是否构成受领迟延问题 | 第47-48页 |
| 五、连带关系中的受领迟延 | 第48-49页 |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受领迟延制度的建议 | 第49-53页 |
| 一、受领迟延时的风险转移 | 第49页 |
| 二、受领迟延的定性 | 第49-50页 |
| 三、所有权转移的认定 | 第50页 |
| 四、质量检验纳入受领范围 | 第50-51页 |
| 五、提存相关问题的明确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