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辞退福利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 第20-26页 |
2.1 辞退福利概念及性质 | 第20-22页 |
2.1.1 辞退福利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辞退福利的性质 | 第21-22页 |
2.2 辞退福利边界划分 | 第22-23页 |
2.2.1 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的区分 | 第22页 |
2.2.2 辞退福利与正常退休养老金的区分 | 第22-23页 |
2.2.3 辞退福利与短期薪酬的区分 | 第23页 |
2.3 “经济后果理论”在辞退福利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辞退福利的国际借鉴及根源探讨 | 第26-35页 |
3.1 准则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3.1.1 我国准则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1.2 国际准则的历史变迁 | 第27页 |
3.1.3 美国准则的历史变迁 | 第27-28页 |
3.2 国内外辞退福利会计准则之间的比较 | 第28-30页 |
3.3 根源探讨 | 第30-35页 |
3.3.1 根源的追踪 | 第30页 |
3.3.2 根源的法理理论 | 第30-33页 |
3.3.3 根源的实质探讨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辞退福利会计处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 第35-44页 |
4.1 内部退养计划的会计处理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4.1.1 内退比照辞退福利处理准则规定过于笼统 | 第35页 |
4.1.2 内退计划中正式退休日至法定退休日期间会计确认有漏洞 | 第35页 |
4.1.3 内退会计期末披露混乱 | 第35-36页 |
4.2 辞退福利确认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页 |
4.2.1 辞退福利计划实施的确认时间不够明朗化 | 第36页 |
4.2.2 辞退福利确认范畴与短期薪酬规定有叠加 | 第36页 |
4.3 辞退福利计量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4.3.1 折现率概述 | 第36页 |
4.3.2 折现率的问题 | 第36-39页 |
4.3.3 辞退计划因职工有选择权难以确定接受裁减建议的职工数量 | 第39-40页 |
4.3.4 辞退金额期末测算数与实际发放数准则未做出差异调整的规定 | 第40页 |
4.4 辞退福利披露的会计处理问题分析 | 第40-44页 |
4.4.1 披露的相关规定 | 第40页 |
4.4.2 辞退福利披露缺乏执行力度 | 第40-44页 |
第五章 我国辞退福利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 第44-52页 |
5.1 内部退养计划的改进建议 | 第44-46页 |
5.1.1 从内退引发的补偿事项出发完善准则规定 | 第44-45页 |
5.1.2 采用全部确认法来修订内退的漏洞 | 第45页 |
5.1.3 建立内退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模式 | 第45-46页 |
5.2 辞退福利确认的改进建议 | 第46-47页 |
5.2.1 合理借鉴IAS中辞退福利计划实施的时间点 | 第46页 |
5.2.2 正确划分辞退福利与短期薪酬两者的范畴 | 第46-47页 |
5.3 辞退福利计量的改进建议 | 第47-51页 |
5.3.1 采用国债到期收益率取代高质量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 | 第47-48页 |
5.3.2 简化活跃市场的确定方法 | 第48-49页 |
5.3.3 利用国债到期收益率增强折现率可比性 | 第49页 |
5.3.4 合理确定裁减人员运用预计负债会计科目核算辞退福利金额 | 第49-50页 |
5.3.5 修订期末未做出差异调整的会计准则 | 第50-51页 |
5.4 辞退福利披露的优化建议 | 第51-52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