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35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30页 |
(一) 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二) 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第17-23页 |
(三)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趋向—对校长的关注 | 第23-27页 |
(四) 文献分析 | 第27-30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 | 第30-31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31-3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3-35页 |
第一章 S初中发展的压力与期望 | 第35-41页 |
一、S初中发展的压力 | 第35-38页 |
(一) 问不出来的学校情况—教师自卑与自尊心理的交织 | 第35-37页 |
(二) 学校的变动对教师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二、S初中发展的期望与规划 | 第38-41页 |
(一) 对成就的骄傲与问题的面对 | 第38-39页 |
(二)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 | 第39-41页 |
第二章 S初中采取的行动 | 第41-59页 |
一、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41-44页 |
(一) 教研组促进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 第41-42页 |
(二) 备课组促进各年级教师专业发展 | 第42-44页 |
(三) 课题组促进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 第44页 |
二、平台搭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44-51页 |
(一) 学校校刊的创建 | 第44-46页 |
(二) 从“成长聊吧”到QQ群、微信群的搭建 | 第46-47页 |
(三) “S讲堂”的搭建—培养自己的名师 | 第47-48页 |
(四) 从传统型“师徒结对”到异质互助的创新 | 第48-50页 |
(五) 对外学习交流平台的搭建 | 第50-51页 |
三、以“S三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51-59页 |
(一) “S课堂”—摒弃教师简单的自我重复 | 第51-53页 |
(二) “S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 第53-54页 |
(三) “S课题”—提升教师的研修能力 | 第54-59页 |
第三章 S初中校长的支持 | 第59-78页 |
一、S初中的校长 | 第59-62页 |
(一) S初中的校长团队 | 第59-60页 |
(二) S初中校长们的印象勾勒 | 第60-62页 |
二、S初中校长的支持性行为 | 第62-78页 |
(一) 对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 第62页 |
(二) 认定责任支持课题研究 | 第62-63页 |
(三) 做好培训保障 | 第63-65页 |
(四) 对教师发展方向进行引导 | 第65-70页 |
(五) 营造向上的氛围 | 第70-74页 |
(六) 暖心行动 | 第74-78页 |
第四章 对校长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 第78-93页 |
一、校长支持与学校措施的关系 | 第78-80页 |
(一) 校长支持与学校措施的相互交织 | 第78页 |
(二) 校长身份的权威性带来的无形支持 | 第78-79页 |
(三) 校长支持对组织缺陷的弥补 | 第79-80页 |
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对校长的考验 | 第80-84页 |
(一) 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深度的考验 | 第80-81页 |
(二) 对支持的考验 | 第81-82页 |
(三) 对好政策继承性的考验 | 第82页 |
(四) 对校长领导力的考验 | 第82-84页 |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挑战 | 第84-89页 |
(一)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存在 | 第84-85页 |
(二) 对倦怠现象的分析 | 第85-89页 |
四、关于校长如何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 第89-93页 |
(一) 校长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 第89页 |
(二) 校长团队的合作 | 第89-90页 |
(三) 采取全面兼顾的策略 | 第90-93页 |
结语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附录1 | 第102-105页 |
附录2 | 第105-106页 |
附录3 | 第106-11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