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轨道论文

高速铁路减振型轨道结构功率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轨道结构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轨道结构时域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轨道结构频域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功率流理论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1 功率流法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2 功率流模型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 轨道振动能量研究与应用现状第22-23页
    1.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4页
    1.6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7页
第2章 减振型轨道结构功率流理论第27-49页
    2.1 减振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第27-28页
    2.2 轨道谱功率流计算模型及方法第28-42页
        2.2.1 简谐荷载作用下的减振型无砟轨道模型第29-31页
        2.2.2 轨道谱功率流法第31-39页
        2.2.3 模型参数第39-42页
    2.3 导纳功率流计算模型及方法第42-47页
        2.3.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模型第42-44页
        2.3.2 导纳功率流法第44-46页
        2.3.3 模型参数第46-47页
    2.4 减振型轨道结构振动能量评价方法第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减振型轨道结构振动能量竖向传递机理第49-66页
    3.1 减振型轨道结构振动能量竖向传递机理分析第49-50页
    3.2 路基上减振型无砟轨道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第50-58页
        3.2.1 路基上减振型无砟轨道振动能量竖向传递特性第50-52页
        3.2.2 轨道结构参数对功率流的影响第52-58页
    3.3 桥上减振型无砟轨道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第58-64页
        3.3.1 桥上减振型无砟轨道振动能量竖向传递特性第58-59页
        3.3.2 轨道结构参数对功率流的影响第59-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减振型轨道结构振动能量重分布特性第66-103页
    4.1 减振型轨道结构振动能量重分布特性第66-67页
    4.2 轨道结构导纳特性第67-81页
        4.2.1 钢轨pinned-pinned共振特性第67-69页
        4.2.2 路基上减振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导纳特性及参数影响第69-75页
        4.2.3 桥上减振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导纳特性及参数影响第75-81页
    4.3 轨道不平顺作用下减振型无砟轨道的轨道谱功率流第81-100页
        4.3.1 轨道谱选择第81-86页
        4.3.2 轨道不平顺作用下减振型无砟轨道的功率流第86-88页
        4.3.3 行车速度对轨道结构竖向振动能量的影响第88-90页
        4.3.4 轨道结构参数对振动能量重分布的影响第90-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3页
第5章 轨道振动能量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第103-122页
    5.1 轨道振动能量对车轮多边形磨耗的影响分析第103-104页
    5.2 德国低干扰谱激扰下轨道结构功率流及其影响第104-112页
        5.2.1 路基上轨道结构功率流及其影响第104-108页
        5.2.2 桥上轨道结构功率流及其影响第108-112页
    5.3 短波不平顺激扰下轨道结构功率流及其影响第112-120页
        5.3.1 路基上轨道结构功率流及其影响第113-116页
        5.3.2 桥上轨道结构功率流及其影响第116-120页
    5.4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6章 减振型无砟轨道振动能量评价第122-129页
    6.1 减振型无砟轨道平均振动能量级第122-123页
        6.1.1 路基上减振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平均振动能量级第122-123页
        6.1.2 桥上减振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平均振动能量级第123页
    6.2 减振型无砟轨道振动能量传递率第123-128页
        6.2.1 路基上减振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振动能量传递率第123-126页
        6.2.2 桥上减振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振动能量传递率第126-128页
    6.3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5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129-133页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6-147页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Z31B镁合金冲击动态力学行为的实验和本构模型研究
下一篇:混凝土导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