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进村”与农民日常生活空间的变革--基于湖北T村的调查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一、绪论 | 第10-26页 |
| (一)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1 关于“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 | 第12-16页 |
| 2 关于“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 | 第16-18页 |
| 3 关于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18-19页 |
| (四) 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 1 核心概念 | 第19-21页 |
| 2 分析框架 | 第21-22页 |
| 3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3页 |
| (五) 个案背景介绍 | 第23-26页 |
| 二、“汽车进村”与农民日常生活空间的扩展 | 第26-36页 |
| (一) 汽车与居住空间 | 第26-28页 |
| 1 空间功能增加 | 第26-27页 |
| 2 农村道路扩宽 | 第27-28页 |
| (二) 汽车与工作空间 | 第28-30页 |
| 1 地域范围外扩 | 第28-29页 |
| 2 空间环境优化 | 第29-30页 |
| (三) 汽车与消费空间 | 第30-32页 |
| 1 圈子功能外移 | 第30-31页 |
| 2 休闲空间增多 | 第31-32页 |
| (四) 汽车与交往空间 | 第32-36页 |
| 1 交往半径延伸 | 第32-33页 |
| 2 通婚圈扩大化 | 第33-36页 |
| 三、农民日常生活空间中汽车“进村”的逻辑与危机 | 第36-45页 |
| (一) 农民日常生活空间中汽车“进村”的逻辑 | 第36-42页 |
| 1 空间因素 | 第36-38页 |
| 2 社会因素 | 第38-42页 |
| (二) 农民日常生活空间中汽车“进村”的危机 | 第42-45页 |
| 1 农村空间发展失调 | 第42-43页 |
| 2 社会价值观念异化 | 第43-45页 |
| 四、结论与建议 | 第45-50页 |
| (一) 结论 | 第45页 |
| (二) 建议 | 第45-50页 |
| 1 农村空间优化的统筹推进 | 第46-47页 |
| 2 社会价值观念的理性回归 | 第47-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