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的法律审视与监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二、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8-10页 |
三、本人研究视角及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余额宝”的发展及影响 | 第11-21页 |
第一节 “余额宝”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和概况 | 第11-12页 |
一、“余额宝”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 第11页 |
二、“余额宝”产生与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余额宝”的特点及其创新中的法律问题 | 第12-15页 |
一、“余额宝”的特点 | 第12-13页 |
二、“余额宝”的创新 | 第13-15页 |
三、“余额宝”创新中的法律问题 | 第15页 |
第三节 “余额宝”的影响 | 第15-21页 |
一、“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15-18页 |
二、“余额宝”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余额宝”对大众理财的影响 | 第19-20页 |
四、“余额宝”的影响带来的监管要求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余额宝”的法律审视 | 第21-29页 |
第一节 “余额宝”的本质分析 | 第21-23页 |
一、“余额宝”的金融本质与金融业务准入资格 | 第21页 |
二、“余额宝”的互联网本质与交易安全维护 | 第21-22页 |
三、“余额宝”的金融消费品本质与消费者保护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余额宝”的法律关系 | 第23-25页 |
一、“余额宝”和天弘基金的代理关系 | 第23页 |
二、“余额宝”与消费者的合同关系 | 第23-24页 |
三、消费者和天弘基金的间接关系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余额宝”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一、“余额宝”的金融风险 | 第25-26页 |
二、“余额宝”的互联网风险 | 第26页 |
三、“余额宝”的法律风险 | 第26-27页 |
四、“余额宝”的宣传给消费者带来的潜在风险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余额宝”的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困境 | 第29-34页 |
第一节 “余额宝”的监管困境 | 第29-32页 |
一、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与互联网金融的错位 | 第29-30页 |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微妙关系 | 第30-31页 |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余额宝”的消费者保护困境 | 第32-34页 |
一、“余额宝”自身对消费者的警示与救济 | 第32页 |
二、民法对“余额宝”消费者保护的局限 | 第32-33页 |
三、消法保护“余额宝”消费者面临的困境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余额宝”的监管对策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及其启示 | 第34-38页 |
一、美国:规范立法和严格监管 | 第34-35页 |
二、英国:行业自律结合政府监管 | 第35-36页 |
三、日本:混业监管 | 第36-37页 |
四、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对“余额宝”监管的建议 | 第38-42页 |
一、对“余额宝”的监管原则 | 第38-39页 |
二、多监管部门合作,向一体化监管发展 | 第39-40页 |
三、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 第40页 |
四、更加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第40-41页 |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监管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