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2.1 同性恋自我认同 | 第12-15页 |
2.1.1 同性恋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2.1.2 同性恋自我认同与安全性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2 同性恋身份压力 | 第15-18页 |
2.2.1 同性恋心理健康状况 | 第15-16页 |
2.2.2 同性恋压力情况 | 第16-17页 |
2.2.3 同性恋身份压力与安全性行为的关系 | 第17-18页 |
2.3 安全性行为 | 第18-21页 |
2.3.1 安全性行为的定义 | 第18-19页 |
2.3.2 安全性行为的操作性定义 | 第19-20页 |
2.3.3 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第20-21页 |
2.4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2.5 研究的内容与假设 | 第22-23页 |
2.5.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5.2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3 研究一同性恋自我认同量表的修订 | 第23-31页 |
3.1 同性恋自我认同量表的翻译 | 第23页 |
3.1.1 翻译原则 | 第23页 |
3.1.2 问卷的形式及计分方式 | 第23页 |
3.1.3 问卷项目的翻译 | 第23页 |
3.2 同性恋自我认同问卷的初测及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3.3 同性恋自我认同问卷的再测及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3.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3.4 同性恋自我认同问卷的讨论 | 第29-30页 |
3.4.1 同性恋自我认同问卷翻译的讨论 | 第29页 |
3.4.2 同性恋自我认同问卷初测和再测的讨论 | 第29-30页 |
3.5 同性恋自我认同问卷的结论 | 第30-31页 |
4 研究二男性同性恋自我认同与身份压力对安全性行为的影响 | 第31-4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4.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1页 |
4.1.2 研究工具 | 第31-33页 |
4.1.3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4.2.1 男性同性恋自我认同、男性同性恋身份压力、男性同性恋知识知晓情况及男性同性恋安全性行为的总体情况 | 第33-35页 |
4.2.2 同性恋自我认同、同性恋身份压力、知识知晓情况、安全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2.3 同性恋自我认同、同性恋身份压力与安全性行为的归回分析 | 第36-39页 |
4.2.4 同性恋身份压力在同性恋自我认同、安全性行为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9-41页 |
4.3 男性同性恋自我认同、身份压力、安全性行为现状的讨论 | 第41-44页 |
4.3.1 男性同性恋自我认同现状分析 | 第41页 |
4.3.2 男性同性恋身份压力现状分析 | 第41-43页 |
4.3.3 男性同性恋安全性行为知识知晓情况的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5 总结 | 第44-55页 |
5.1 总讨论 | 第44-52页 |
5.1.1 男性同性恋自我认同与安全性行为的讨论 | 第44-46页 |
5.1.2 男性同性恋身份压力与安全性行为的讨论 | 第46-49页 |
5.1.3 男性同性恋自我认同与同性恋身份压力的讨论 | 第49-51页 |
5.1.4 同性恋自我认同、同性恋身份压力(中介作用)、安全性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51-52页 |
5.2 总结论 | 第52页 |
5.3 男性同性恋安全性行为干预建议 | 第52-53页 |
5.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