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词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磷素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 第12页 |
1.2 磷素的低效性 | 第12页 |
1.3 植物在形态和生理生化上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性 | 第12-15页 |
1.3.1 根系形态上的变化 | 第13-14页 |
1.3.2 根系生理生化上的变化 | 第14-15页 |
1.4 植物对磷素的吸收与转运 | 第15-17页 |
1.5 低磷胁迫信号传导及转录调控 | 第17-19页 |
1.5.1 磷信号的感知及传导 | 第17-18页 |
1.5.2 转录调控 | 第18-19页 |
1.6 1433 蛋白与低磷胁迫 | 第19页 |
1.7 前期工作及课题意义 | 第19-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8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2.2 质粒载体与菌株 | 第22-23页 |
2.3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4 DNA测序及引物合成 | 第23-25页 |
2.5 常用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25-27页 |
2.5.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页 |
2.5.2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2.5.3 分离原生质体所需溶液 | 第26页 |
2.5.4 抗生素的配制 | 第26页 |
2.5.5 烟草瞬转体系所用溶液 | 第26-27页 |
2.5.6 酵母双杂交体系所用溶液 | 第27页 |
2.6 实验方法 | 第27-38页 |
2.6.1 拟南芥种植方法 | 第27-28页 |
2.6.2 低磷处理方法 | 第28页 |
2.6.3 原位溴甲酚紫指示pH显色法 | 第28页 |
2.6.4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2.6.5 无机磷浓度测定 | 第28-29页 |
2.6.6 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 第29页 |
2.6.7 拟南芥总RNA的提取方法 | 第29页 |
2.6.8 反转录制备拟南芥cDNA | 第29-30页 |
2.6.9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30页 |
2.6.10 酶切产物的纯化 | 第30-31页 |
2.6.11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6.12 酶切产物的连接 | 第32页 |
2.6.13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2-33页 |
2.6.14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3页 |
2.6.15 农杆菌侵染拟南芥 | 第33-34页 |
2.6.16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 | 第34页 |
2.6.17 原生质体瞬时转化表达方法 | 第34-35页 |
2.6.18 酵母双杂交及酵母筛选体系 | 第35-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9页 |
3.1 P67基因参与低磷诱导的根际酸化反应 | 第38-41页 |
3.1.1 低磷条件下p67和p67M的根际酸化表型 | 第38-39页 |
3.1.2 部分超表达植株系P67的表达量分析 | 第39页 |
3.1.3 超表达植株系的酸化表型分析 | 第39-40页 |
3.1.4 Na3VO4对低磷诱导的根际酸化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 低磷胁迫下突变体、超表达株系和WT花青素含量分析 | 第41-42页 |
3.3 低磷胁迫下突变体、WT和超表达株系磷含量分析 | 第42-43页 |
3.4 野生型、突变体和超表达株系在不溶磷环境中的表型分析 | 第43-44页 |
3.5 P6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4-48页 |
3.5.1 P67::GFP-pHBT-NOS瞬转原生质体及原生质体FM4-64染色 | 第44-45页 |
3.5.2 P67::supper1300-cGFP和P67::pEGAD-nGFP载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3.5.3 农杆菌转染烟草叶片 | 第46-47页 |
3.5.4 P67::supper1300-cGFP和P67::pEGAD-nGFP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及亚细胞定位 | 第47-48页 |
3.6 P67生物化学功能的研究 | 第48-59页 |
3.6.1 P67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3.6.2 P67酵母双杂交相关载体构建 | 第49-50页 |
3.6.3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P67蛋白与 1433 蛋白之间的互作 | 第50-52页 |
3.6.4 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52页 |
3.6.5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研究P67蛋白与 1433 蛋白之间的互作 | 第52-53页 |
3.6.6 酵母双杂交共转染系统初步筛选与P67、DUF1和DUF2互作的蛋白 | 第53-55页 |
3.6.7 酵母双杂交技术复筛阳性互作蛋白 | 第55页 |
3.6.8 酵母双杂交技术回转验证阳性互作 | 第55-56页 |
3.6.9 通用引物扩质粒PCR并测序 | 第56-57页 |
3.6.10 筛选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及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2页 |
4.1 p67根际酸化表型分析 | 第59页 |
4.2 P67蛋白与磷的关系 | 第59-60页 |
4.3 P67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0页 |
4.4 与P67有相互作用的蛋白的分析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