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综述 | 第11-32页 |
一、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致病性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概述 | 第11-13页 |
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3-18页 |
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 第18-20页 |
二、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 分泌系统概述 | 第20-21页 |
2. T6SS概述 | 第21-22页 |
3. T6SS的核心组分-Hcp | 第22-23页 |
4. T6SS的其他组分 | 第23-24页 |
5. T6SS的组装与解离模型 | 第24-25页 |
6. T6SS表达组装的调控 | 第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页 |
研究一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CE129 Ⅵ型分泌系统主要亚单位基因hcp_1、hcp_2单缺失株,hcp_1及hcp_2双缺失株的构建 | 第32-46页 |
1. 材料 | 第34-36页 |
1.1 菌株、质粒 | 第34-36页 |
1.2 培养基、主要试剂 | 第36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40页 |
2.1 hcp_1、hcp_2基因缺失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2.2 融合PCR产物的制备和纯化 | 第37-38页 |
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38-39页 |
2.4 同源臂Cat基因PCR产物电转化 | 第39页 |
2.5 一次同源重组菌的PCR鉴定 | 第39页 |
2.6 质粒pKD46的消除 | 第39-40页 |
2.7 FLP位点专一性重组 | 第40页 |
2.8 二次同源重组菌的鉴定 | 第40页 |
2.9 hcp_1及hcp_2双缺失株的构建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4页 |
3.1 融合PCR产物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 第一次同源重组菌的PCR鉴定 | 第41-42页 |
3.3 第二次同源重组菌的鉴定 | 第42-43页 |
3.4 hcp_1及hcp_2双缺失株的鉴定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研究二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CE129六型分泌系统主要亚单位基因hcp_1、hcp_2相关特性及毒力分析 | 第46-74页 |
1. 材料 | 第47-48页 |
1.1 菌株、质粒、细胞系 | 第47-4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1.4 试验动物 | 第48页 |
2. 方法 | 第48-55页 |
2.1 回补株的构建 | 第48页 |
2.2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48-49页 |
2.3 生长试验 | 第49页 |
2.4 体外竞争试验 | 第49页 |
2.5 血清杀菌试验 | 第49页 |
2.6 生物膜形成试验 | 第49-50页 |
2.7 鸡胚成纤维DF1细胞黏附试验 | 第50-51页 |
2.8 鸡胚体内感染试验 | 第51-52页 |
2.9 Real Time PCR定量分析试验 | 第52-55页 |
3 结果 | 第55-68页 |
3.1 回补株的构建 | 第55-56页 |
3.2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56-57页 |
3.3 生长试验 | 第57页 |
3.4 体外竞争试验 | 第57-58页 |
3.5 血清杀菌试验 | 第58-59页 |
3.6 生物膜形成试验 | 第59-60页 |
3.7 鸡胚成纤维DF1细胞黏附试验 | 第60-61页 |
3.8 鸡胚体内感染试验 | 第61-63页 |
3.9 Real Time PCR定量分析试验 | 第63-68页 |
4 讨论 | 第68-71页 |
4.1 鸡胚成纤维DF1细胞黏附试验 | 第69页 |
4.2 生物膜形成试验 | 第69-70页 |
4.3 鸡胚体内感染试验 | 第70页 |
4.4 Real Time PCR定量分析试验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全文小结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