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1 引言 | 第14-15页 |
2 动物宿主-藻类共生体的代谢活动 | 第15-18页 |
3 鞭毛藻-刺胞动物共生体 | 第18-24页 |
3.1 共生的多样性 | 第18-19页 |
3.2 无机碳的吸收和固定 | 第19-21页 |
3.3 氮的利用 | 第21-24页 |
4 鞭毛藻-软体动物共生体 | 第24-25页 |
5 非鞭毛藻与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共生关系 | 第25-28页 |
5.1 单细胞绿藻-刺胞动物共生体 | 第25-26页 |
5.2 原绿藻-海鞘共生体 | 第26-27页 |
5.3 来源于多细胞藻类的叶绿体与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共生关系 | 第27-28页 |
6 无脊椎动物-藻类共生研究的后续展望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中国绿水螅含共生藻品系与无共生藻品系间比较转录组分析 | 第29-64页 |
1 引言 | 第29-30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2.2 转录组实验分组 | 第32页 |
2.3 总RNA的抽提 | 第32-33页 |
2.4 RNA样品检测 | 第33页 |
2.5 从总RNA中分离纯化mRNA | 第33-34页 |
2.6 用于高通量测序的cDNA文库的构建 | 第34页 |
2.7 文库质控 | 第34页 |
2.8 上机测序 | 第34-35页 |
2.9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62页 |
3.1 总RNA的质量监控 | 第40-41页 |
3.2 高通量测序Cleandata的获得 | 第41页 |
3.3 Unigene的组装 | 第41-42页 |
3.4 Unigene功能注释 | 第42-43页 |
3.5 Unigene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3.6 Unigene表达量分析 | 第44-45页 |
3.7 差异表达分析 | 第45-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4.1 转录组分析结果从分子层面证明了水螅细胞和共生藻间的物质交流 | 第62-63页 |
4.2 中国绿水螅应对共生藻引起活性氧(ROS)水平增高的分子响应 | 第63-64页 |
第三章 中国绿水螅含共生藻品系与无共生藻品系间比较蛋白质组分析 | 第64-90页 |
1 引言 | 第64-65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2.1 主要试剂配制 | 第65-6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2.3 蛋白质组实验分组 | 第66-67页 |
2.4 总蛋白提取与定量 | 第67页 |
2.5 双向电泳 | 第67-68页 |
2.6 质谱鉴定 | 第68-69页 |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9-88页 |
3.1 双向电泳 | 第69-71页 |
3.2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筛选 | 第71-75页 |
3.3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鉴定及功能注释 | 第75-79页 |
3.4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9-88页 |
4 讨论 | 第88-90页 |
第四章 中国绿水螅含共生藻品系与无共生藻品系间比较代谢组分析 | 第90-106页 |
1 引言 | 第90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90页 |
2.2 代谢组实验分组 | 第90-91页 |
2.3 样本前处理 | 第91页 |
2.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91-92页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4页 |
3.1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第92-98页 |
3.2 基于差异代谢物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98-104页 |
4 讨论 | 第104-106页 |
4.1 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系统与宿主细胞和共生藻间物质交流相关 | 第104-105页 |
4.2 三个比较组学的综合分析暗示中国绿水螅对共生藻在其体内共生的分子响应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