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叶枯唑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1 概述第12页
    1.2 分子印迹技术第12-13页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方法第13页
    1.4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1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样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第14-15页
        1.4.2 分子印迹在食品及饲料检测中的应用第15页
        1.4.3 分子印迹在功能药物提纯及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应用第15-16页
        1.4.4 分子印迹在水、土环境中其它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第16页
    1.5 分子印迹技术的展望第16-17页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7-19页
        1.6.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页
        1.6.2 本研究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本体聚合法制备叶枯唑印迹聚合物第19-34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19-20页
        2.1.1 主要仪器第19-20页
        2.1.2 主要试剂第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3页
        2.2.1 聚合方法第20页
        2.2.2 本体聚合法制备叶枯唑的单因素实验第20-22页
        2.2.3 正交试验第22页
        2.2.4 叶枯唑印迹聚合物聚合程度测定第22-23页
        2.2.5 红外光谱表征MIPS的结构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32页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第23-29页
        2.3.2 单因素探究正交试验第29-31页
        2.3.3 叶枯唑印迹聚合物的红外表征分析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悬浮聚合法制备叶枯唑印迹聚合物第34-42页
    3.1 实验方法第34-36页
        3.1.1 水溶液悬浮聚合法第34页
        3.1.2 MIMS模板分子萃取效率的测定第34页
        3.1.3 搅拌速度对叶枯唑微球(MIMS)制备的影响第34-35页
        3.1.4 功能单体的量对叶枯唑微球(MIMS)制备的影响第35页
        3.1.5 引发剂的量对叶枯唑微球(MIMS)制备的影响第35页
        3.1.6 反应温度对叶枯唑微球(MIMS)制备的影响第35页
        3.1.7 正交实验第35页
        3.1.8 红外光谱分析MIMS的结构第35-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3.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3.2.3 MIMS结构分析第40-41页
    3.3 讨论第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叶枯唑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第42-54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4.1.1 主要仪器第42页
        4.1.2 实验材料第42-43页
        4.1.3 主要试剂第43页
    4.2 实验方法第43-45页
        4.2.1 甲醇浓度对MIPS和MIMS萃取效率的影响第43页
        4.2.2 溶液浓度对MIPS和MIMS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4.2.3 温度对MIPS和MIMS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4页
        4.2.4 MIPS和MIMS的吸附性能动力学研究第44页
        4.2.5 MIPS、MIMS对叶枯唑的选择性吸附及吸附等温线的测定第44页
        4.2.6 溶液的极性对MIPS和MIMS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4-4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4.3.1 标准曲线第45页
        4.3.2 甲醇浓度对MIPS和MIMS萃取效率影响的结果分析第45-46页
        4.3.3 溶液浓度对MIPS和MIMS吸附性能影响的结果分析第46-47页
        4.3.4 温度对MIPS和MIMS吸附性能影响的结果分析第47-48页
        4.3.5 MIPS和MIMS的吸附性能动力学研究第48-49页
        4.3.6 MIPS、MIMS对叶枯唑的选择性吸附及吸附等温线结果分析第49-51页
        4.3.7 溶液的极性对MIPS、MIMS吸附性能影响的结果分析第51-52页
    4.4 讨论第52-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54-56页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第54-55页
    5.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第55页
    5.3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i-Mo-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苯/噻吩加氢性能研究
下一篇:南方臭豆腐卤水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