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芳香族化合物加氢反应热力学 | 第15-18页 |
1.2.1 芳烃加氢反应热力学 | 第15-16页 |
1.2.2 苯加氢反应热力学 | 第16-17页 |
1.2.3 加氢脱硫反应热力学 | 第17-18页 |
1.3 芳香族化合物加氢反应动力学 | 第18-21页 |
1.3.1 单环芳烃化合物加氢反应动力学 | 第18-19页 |
1.3.2 多环芳烃的加氢反应动力学 | 第19-20页 |
1.3.3 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 | 第20-21页 |
1.4 芳烃加氢催化剂 | 第21-25页 |
1.4.1 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 第21-22页 |
1.4.2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2-23页 |
1.4.3 过渡金属氮化物 | 第23-25页 |
1.5 抗硫性芳烃加氢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6页 |
2.1 实验用试剂和设备 | 第30-31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1-32页 |
2.3.1 催化剂的晶相结构 | 第31-32页 |
2.3.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分布 | 第32页 |
2.3.3 催化剂的还原性 | 第32页 |
2.3.4 催化剂的形貌及组成分析 | 第32页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及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双金属氮化物Ni_2Mo_3N的制备 | 第36-44页 |
3.1 催化剂Ni_2Mo_3N的制备方法 | 第37-38页 |
3.1.1 络合物分解法 | 第37页 |
3.1.2 氢气还原法 | 第37-38页 |
3.2 Ni_2Mo_3N催化剂的形成机理 | 第38-41页 |
3.2.1 焙烧温度对Ni_2Mo_3N形成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2 溶剂与焙烧气氛对Ni_2Mo_3N形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催化剂Ni_2Mo_3N的H_2还原性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负载型Ni_2Mo_3N催化特性的研究 | 第44-64页 |
4.1 催化剂Ni_2Mo_3N负载量的确定 | 第44-49页 |
4.1.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4-45页 |
4.1.2 催化剂物相组成分析 | 第45-49页 |
4.2 负载型Ni_2Mo_3N催化剂的表征 | 第49-52页 |
4.2.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 | 第49-50页 |
4.2.2 催化剂的还原性分析 | 第50-51页 |
4.2.3 催化剂的形貌及组成分析 | 第51-52页 |
4.3 负载型Ni_2Mo_3N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2页 |
4.4 浸渍方式对双金属氮化物Ni_2Mo_3N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2-59页 |
4.4.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3页 |
4.4.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3-57页 |
4.4.3 不同浸渍方式的催化剂在苯/噻吩加氢反应中催化性能评价 | 第57页 |
4.4.4 Ni-Mo-N催化剂的抗硫性分析 | 第57-59页 |
4.5 不同载体对Ni_2Mo_3N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4.5.1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59-60页 |
4.5.2 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 第60页 |
4.5.3 不同载体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五章 助剂B对催化剂Ni_2Mo_3N抗硫性能的影响 | 第64-70页 |
5.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4-65页 |
5.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5-67页 |
5.2.1 催化剂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65-66页 |
5.2.2 催化剂的还原性分析 | 第66页 |
5.2.3 催化剂的物理结构 | 第66-67页 |
5.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研究不足与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