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32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28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8-25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25-28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8-3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8-30页
        1.3.2 研究方法第30-32页
第2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诉求与思想来源第32-59页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相关概念第32-34页
        2.1.1 文明第32-33页
        2.1.2 生态文明第33页
        2.1.3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第33-34页
    2.2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诉求第34-38页
        2.2.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第34-35页
        2.2.2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美丽“中国梦”的实现第35-36页
        2.2.3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生责任和国际担当第36-38页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来源第38-59页
        2.3.1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第38-50页
        2.3.2 历史来源: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第50-55页
        2.3.3 实践来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55-59页
第3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逻辑演进第59-71页
    3.1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第59-67页
        3.1.1 沼气陕北阶段第59-60页
        3.1.2 旅游正定阶段第60-61页
        3.1.3 生态福建阶段第61-63页
        3.1.4 绿色浙江阶段第63-66页
        3.1.5 美丽中国阶段第66-67页
    3.2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逻辑演进第67-71页
        3.2.1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逻辑起点第67-68页
        3.2.2 以绿色发展为逻辑主线第68-69页
        3.2.3 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逻辑归宿第69-71页
第4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多维透视第71-102页
    4.1 价值观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71-76页
        4.1.1 “两山论”的理论依据第72-73页
        4.1.2 “两山论”的科学内涵第73-74页
        4.1.3 “两山论”的实践要求第74-76页
    4.2 思维方式维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第76-80页
        4.2.1 “环境生产力论”的理论溯源第77-78页
        4.2.2 “环境生产力论”的核心意蕴第78-79页
        4.2.3 “环境生产力论”的实践指向第79-80页
    4.3 环境伦理维度: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第80-87页
        4.3.1 “生命共同体论”的理论基石第81-83页
        4.3.2 “生命共同体论”的理论蕴含第83-86页
        4.3.3 “生命共同体论”的实践导向第86-87页
    4.4 发展方式维度:走绿色发展之路第87-91页
        4.4.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87-89页
        4.4.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89-90页
        4.4.3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第90-91页
    4.5 生活方式维度:做绿色生活的践行者第91-94页
        4.5.1 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第92页
        4.5.2 倡导公众绿色消费第92-93页
        4.5.3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93-94页
    4.6 生态法治观维度: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第94-102页
        4.6.1 深化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第95-97页
        4.6.2 加快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第97-99页
        4.6.3 完善生态文明考评制度第99-102页
第5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第102-128页
    5.1 坚持“四个导向”的有机统一第102-107页
        5.1.1 坚持目标导向,找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第102-103页
        5.1.2 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第103-105页
        5.1.3 坚持责任导向,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全面落实第105-106页
        5.1.4 坚持效果导向,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第106-107页
    5.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第107-112页
        5.2.1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第108-109页
        5.2.2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第109-110页
        5.2.3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第110-112页
    5.3 注重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第112-120页
        5.3.1 以创新发展理念焕发生态文明建设新动力第113-114页
        5.3.2 以协调发展理念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第114-115页
        5.3.3 以绿色发展理念开拓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第115-117页
        5.3.4 以开放发展理念凝聚生态文明建设新合力第117-118页
        5.3.5 以共享发展理念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第118-120页
    5.4 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第120-128页
        5.4.1 立意高远的战略思维第120-121页
        5.4.2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第121-122页
        5.4.3 务实高效的精准思维第122-124页
        5.4.4 刚性约束的法治思维第124-125页
        5.4.5 恪守红线的底线思维第125-126页
        5.4.6 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第126-128页
第6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第128-151页
    6.1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第128-136页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第128-131页
        6.1.2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第131-134页
        6.1.3 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第134-136页
    6.2 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第136-139页
        6.2.1 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第136-137页
        6.2.2 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第137-138页
        6.2.3 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第138-139页
    6.3 有力助推了美丽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第139-144页
        6.3.1 推进了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第140页
        6.3.2 为我国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了保障第140-142页
        6.3.3 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第142-144页
    6.4 为解决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144-151页
        6.4.1 树立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自信”第144-147页
        6.4.2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第147-148页
        6.4.3 开创了我国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新天地第148-151页
结论第151-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作者简介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研究
下一篇: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分化与统合--基于流行语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