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4-26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4-17页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由来第14-15页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15-17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7-23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回眸第17-19页
        二、国内研究进展审视第19-23页
        三、总体评价第2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第23-26页
        一、研究方法第23-24页
        二、研究内容第24页
        三、研究创新第24-26页
第一章 分析框架第26-53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核心概念解读第26-38页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其特点第26-31页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与边缘社区第31-35页
        三、包容性治理第35-38页
    第二节 理论支撑:相关理论基础分析第38-48页
        一、治理理论梳理第38-41页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包容性治理第41-48页
    第三节 框架形塑: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分析框架第48-52页
        一、理念宗旨: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协商精神第48-49页
        二、功能体现:弥补制度缝隙,坚持社会公正第49-50页
        三、路径选择:主体多元、制度保障、上下互动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二章 我国边缘社区治理的历史演进第53-73页
    第一节 我国边缘社区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第53-59页
        一、改革开放的初期生长阶段——“政府—单位全能管控的弱化”第53-55页
        二、市场化时期的迅速发展阶段——“自上而下、行政导向”第55-57页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自我解放阶段——“上下互动、多元参与”第57-59页
    第二节 当下边缘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第59-64页
        一、网格化模式——以S市X街道为例第59-60页
        二、自治模式——以S市C社区为例第60-62页
        三、多中心模式——以T市D街道为例第62-64页
    第三节 多质态视角下我国边缘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第64-72页
        一、“治理目标”抵牾:控制与自治第65-67页
        二、“基因性格”差异:保守与改革第67-69页
        三、“时代变迁”牵引:传统与现代第69-72页
    本章小节第72-73页
第三章 当下边缘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原因探究第73-93页
    第一节 边缘社区治理中的现实困境第73-83页
        一、主体场域:主体不等动摇治理结构第73-75页
        二、关系层面:关系不明扰乱治理秩序第75-78页
        三、人员维度:人员不稳制约治理整合第78-80页
        四、行为因素:行为不羁影响治理效果第80-83页
    第二节 困境生成的原因分析第83-92页
        一、体制惯性:城乡二元体制的存续第83-85页
        二、理念转型:政府职能转型的迟缓第85-87页
        三、制度梗阻: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第87-89页
        四、自我瓶颈:社会自我成长的困扰第89-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四章 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经验借鉴及启示第93-115页
    第一节 美国之边缘社区第93-98页
        一、美国社区治理结构概况第93-95页
        二、美国社区治理现实情状第95-96页
        三、美国社区治理之启示第96-98页
    第二节 日本之边缘社区第98-103页
        一、日本社区治理结构概况第98-99页
        二、日本社区治理主体与方式第99-101页
        三、日本社区治理之启示第101-103页
    第三节 中国台湾之边缘社区第103-113页
        一、基层自治“领头羊”:村里组织第104-107页
        二、村里长制度与社区发展委员会第107-111页
        三、台湾村里长制度对我国边缘社区治理的启示第111-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五章 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全景展示第115-134页
    第一节 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改革定位第115-119页
        一、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创新规定第115-116页
        二、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历史使命第116-119页
    第二节 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功能之维第119-126页
        一、效益提升: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经济驱动第120-121页
        二、多元参与: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政治秩序第121-123页
        三、社区认同: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文化重塑第123-125页
        四、关系建构: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社会维系第125-126页
    第三节 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服务向度第126-133页
        一、夯实基础性公共服务第127-128页
        二、保障民生性公共服务第128-130页
        三、均等事业性公共服务第130-132页
        四、提升安全性公共服务第132-133页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六章 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建构的路径思考第134-162页
    第一节 机会包容:践行共同发展的目标第134-141页
        一、机会包容的改革意义之认识第134-136页
        二、机会包容的改革原则之坚守第136-139页
        三、机会包容的改革策略之探寻第139-141页
    第二节 主体包容:多元角色的转变与成长第141-148页
        一、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第141-143页
        二、推动农民成长,培育治理主体第143-146页
        三、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第146-148页
    第三节 结构包容: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结构改革第148-153页
        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第148-150页
        二、构建新型社区治理结构第150-153页
    第四节 制度包容:建构集体行动规则第153-161页
        一、边缘社区中的制度场域第154-156页
        二、制度变迁:从控制性制度走向包容性制度第156-158页
        三、边缘社区包容性制度的构建第158-161页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结论第162-16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65-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77-178页
后记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洛因戒除者对毒品使用后果的控制感错觉
下一篇: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