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基于嵌入式STM32的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1.1.1 课题背景第14-16页
        1.1.2 课题的意义第16-17页
    1.2 PLC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7-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页
        1.2.3 软PLC技术的发展趋势第18-19页
    1.3 嵌入式系统简介第19-20页
        1.3.1 嵌入式系统概述第19页
        1.3.2 嵌入式系统发展现状第19页
        1.3.3 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第19-20页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第20-21页
    1.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二章 嵌入式PLC系统结构第22-30页
    2.1 传统PLC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第22-24页
        2.1.1 传统PLC的硬件结构组成第22-23页
        2.1.2 传统PLC的工作原理第23-24页
    2.2 嵌入式PLC硬件整体设计第24-26页
        2.2.1 关于微处理器内核Cortex-M3简介第24-25页
        2.2.2 嵌入式PLC硬件设计第25-26页
        2.2.3 嵌入式PLC系统的工作原理第26页
    2.3 嵌入式PLC软件总体设计第26-28页
        2.3.1 下位机系统程序设计第27页
        2.3.2 上位机开发编程设计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嵌入式PLC硬件结构的具体设计第30-46页
    3.1 嵌入式PLC系统的元器件选择第30-32页
        3.1.1 中央处理单元(CPU)的选取第30-31页
        3.1.2 外围芯片的设计第31-32页
    3.2 嵌入式PLC硬件电路设计第32-43页
        3.2.1 微处理器(MCU)最小系统的设计第32-34页
        3.2.2 复位电路设计第34-35页
        3.2.3 电源功能模块设计第35-39页
        3.2.4 输入电路设计第39-40页
        3.2.5 输出电路设计第40-41页
        3.2.6 RS232串口通信电路设计第41-42页
        3.2.7 RS422/RS485串口通讯电路设计第42页
        3.2.8 CAN通信电路设计第42-43页
    3.3 PCB连线图和硬件电路板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嵌入式PLC驱动系统设计第46-58页
    4.1 下位机驱动系统的总体设计第46-55页
        4.1.1 PLC的架构的基本定义第46-48页
        4.1.2 底层硬件的驱动函数第48-49页
        4.1.3 输入输出函数设计第49页
        4.1.4 串口通信函数设计第49-52页
        4.1.5 485串口通信函数设计第52-53页
        4.1.6 CAN通信函数设计第53页
        4.1.7 ADC功能函数设计第53-54页
        4.1.8 DAC功能函数设计第54-55页
    4.2 主函数main()的实现第55-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嵌入式PLC的实现与应用第58-76页
    5.1 Modbus协议简介第58页
    5.2 Modbus梯形图程序的设计第58-70页
        5.2.1 Modbus梯形图编程第58-66页
        5.2.2 实物图连接与演示第66-70页
    5.3 Modbus上位机软件与嵌入式PLC的通信设计第70-74页
        5.3.1 Modbus上位机软件设计第70-71页
        5.3.2 Modbus与下位机通信设计第71-74页
    5.4 嵌入式PLC抗干扰性的讨论与验证第74-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76-78页
    6.1 总结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作者简介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化深孔焊接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核酸酶及DNA纳米技术的核酸生物传感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