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土体多尺度研究 | 第13-16页 |
1.2.1 土体不同尺度结构及作用 | 第14页 |
1.2.2 土体不同尺度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3 土体多尺度变形机制 | 第15-16页 |
1.3 土体颗粒尺度效应研究 | 第16-18页 |
1.3.1 金属颗粒尺度效应研究 | 第16-17页 |
1.3.2 土体颗粒尺度效应试验研究 | 第17页 |
1.3.3 土体颗粒尺度效应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1.4 土体胞元模型研究 | 第18-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1.6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试验装置 | 第25-41页 |
2.1 概述 | 第25页 |
2.2 材料选择与试样制备 | 第25-31页 |
2.2.1 基体颗粒 | 第26-28页 |
2.2.2 加强颗粒 | 第28页 |
2.2.3 试样制备 | 第28-31页 |
2.3 试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 第31-39页 |
2.3.1 直剪试验 | 第31-33页 |
2.3.2 三轴试验 | 第33-36页 |
2.3.3 渗透试验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土体强度与变形特性颗粒尺度效应的直剪试验 | 第41-68页 |
3.1 概述 | 第41页 |
3.2 直剪试验方案及基本物理指标 | 第41-43页 |
3.3 慢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3.3.1 加强颗粒体分比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43-48页 |
3.3.2 加强颗粒粒径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 快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3.4.1 加强颗粒体分比对试样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50-53页 |
3.4.2 加强颗粒粒径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 固结快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3.5.1 加强颗粒体分比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54-57页 |
3.5.2 加强颗粒粒径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57-59页 |
3.6 直剪慢剪试验与快剪试验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3.7 直剪慢剪试验与固结快剪试验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3.8 直剪快剪试验与固结快剪试验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土体强度与变形特性颗粒尺度效应的三轴试验 | 第68-98页 |
4.1 概述 | 第68页 |
4.2 三轴试验方案及基本物理指标 | 第68-70页 |
4.3 三轴CD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7页 |
4.3.1 围压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2 加强颗粒体分比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71-75页 |
4.3.3 加强颗粒粒径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75-77页 |
4.4 三轴UU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4.4.1 加强颗粒体分比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77-79页 |
4.4.2 加强颗粒粒径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79-80页 |
4.5 三轴CU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87页 |
4.5.1 围压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81-82页 |
4.5.2 加强颗粒体分比对试样强度与变形的影响 | 第82-85页 |
4.5.3 加强颗粒粒径对试样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85-87页 |
4.6 三轴UU试验与CU试验对比分析 | 第87-90页 |
4.7 三轴CU试验与CD试验对比分析 | 第90-94页 |
4.8 三轴UU试验与CD试验对比分析 | 第94-9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基于胞元体模型的土体强度颗粒尺度效应分析 | 第98-119页 |
5.1 概述 | 第98-99页 |
5.2 土体等效应变梯度 | 第99-103页 |
5.2.1 土体等效应变梯度与加强颗粒体分比关系 | 第100-102页 |
5.2.2 土体等效应变梯度与加强颗粒粒径关系 | 第102-103页 |
5.3 土体协调微裂纹密度 | 第103-106页 |
5.3.1 土体协调微裂纹密度与加强颗粒体分比关系 | 第103-105页 |
5.3.2 土体协调微裂纹密度与加强颗粒粒径关系 | 第105-106页 |
5.4 土体内禀尺度 | 第106-108页 |
5.5 胞元模型屈服应力预测值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108-11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1.结论 | 第119-120页 |
2.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录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