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前言 | 第14页 |
1.2 电催化制氢气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Cu配合物的研究 | 第15页 |
1.2.2 Co配合物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Ni配合物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光催化制氢气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3.1 均相光催化制氢 | 第18-19页 |
1.3.2 多相光催化制氢 | 第19-23页 |
1.4 论文选题思路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器材与表征方法 | 第24-27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 配合物相关性质的表征 | 第24-27页 |
2.2.1 电化学表征 | 第24-25页 |
2.2.2 X-射线单晶结构表征 | 第25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25页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25-26页 |
2.2.5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6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配合物[Cu_2(L)_2]1的合成、表征及电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27-36页 |
3.1 配合物[Cu_2(L)_2]1合成 | 第27-28页 |
3.2 配合物[Cu_2(L)_2]1的表征 | 第28-29页 |
3.2.1 配合物[Cu_2(L)_2]1的晶体结构 | 第28页 |
3.2.2 配合物[Cu_2(L)_2]1的紫外光谱UV测试 | 第28-29页 |
3.2.3 配合物[Cu_2(L)_2]1的高分辨质谱(ESI-MS)测试 | 第29页 |
3.3 配合物[Cu_2(L)_2]1的电催化制氢研究 | 第29-35页 |
3.3.1 配合物[Cu_2(L)_2]1的反应机制 | 第29-30页 |
3.3.2 配合物[Cu_2(L)_2]1有机相(CH3CN)中循环伏安测试 | 第30-31页 |
3.3.3 配合物[Cu_2(L)_2]1有机相(DMF)中控制电位法测试 | 第31-32页 |
3.3.4 配合物[Cu_2(L)_2]1水相(H2O)中电化学测试 | 第32-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的合成、表征及电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36-48页 |
4.1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合成 | 第36-37页 |
4.2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的表征 | 第37-40页 |
4.2.1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的晶体结构 | 第37-38页 |
4.2.2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的核磁共振测试 | 第38页 |
4.2.3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的高分辨质谱(ESI-MS)测试 | 第38-39页 |
4.2.4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的紫外光谱UV测试 | 第39-40页 |
4.3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的电催化制氢研究 | 第40-46页 |
4.3.1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有机相(CH3CN)中循环伏安测试 | 第40-41页 |
4.3.2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有机相(DMF)中控制电位法测试 | 第41-42页 |
4.3.3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水相(H2O)中电化学测试 | 第42-44页 |
4.3.4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水相(H2O)中控制电位法测试 | 第44-46页 |
4.4 配合物[(phen)_2Co(CN)_2]×NO_32的电催化制氢的稳定性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合成、表征及光电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48-65页 |
5.1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合成 | 第48-49页 |
5.2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表征 | 第49-52页 |
5.2.1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晶体结构 | 第49-50页 |
5.2.2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紫外光谱UV测试 | 第50-51页 |
5.2.3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高分辨质谱(ESI-MS)测试 | 第51页 |
5.2.4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红外光谱(IR)测试 | 第51-52页 |
5.3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电催化制氢研究 | 第52-58页 |
5.3.1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有机相(CH3CN)中循环伏安测试 | 第52-53页 |
5.3.2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有机相(DMF)中控制电位法测试 | 第53-54页 |
5.3.3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水相(H2O)中电化学测试 | 第54-56页 |
5.3.4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水相(H2O)中控制电位法测试 | 第56-58页 |
5.4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电催化制氢的稳定性 | 第58-59页 |
5.5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光催化制氢研究 | 第59-64页 |
5.5.1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最佳光催化条件的探讨 | 第59-60页 |
5.5.2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不同浓度的探讨 | 第60-61页 |
5.5.3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的持续制氢时间 | 第61-62页 |
5.5.4 配合物[(phen)_2Co(CN)_2]×ClO_43对光敏剂的淬灭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的合成、表征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65-82页 |
6.1 实验合成部分 | 第65-66页 |
6.1.1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的合成 | 第65-66页 |
6.1.2 CdS纳米棒的合成[71] | 第66页 |
6.2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66-72页 |
6.2.1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最佳光催化条件的探讨 | 第66-68页 |
6.2.2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不同浓度的探讨 | 第68-70页 |
6.2.3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的持续制氢时间和相应的UV | 第70-72页 |
6.3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光催化制氢的量子产率 | 第72-73页 |
6.4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光催化体系的表征 | 第73-75页 |
6.4.1 光敏剂CdS纳米棒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测试 | 第73页 |
6.4.2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和CdSNRs的XRD测试 | 第73-75页 |
6.4.3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和CdSNRs的XPS测试 | 第75页 |
6.5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不同CdS形貌的制氢效果 | 第75-77页 |
6.6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的多相光催化制氢机理 | 第77-80页 |
6.6.1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和CdS纳米棒固体UV测试 | 第77-78页 |
6.6.2 CdS纳米棒XPS价电子能谱测试 | 第78-79页 |
6.6.3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和CdS纳米棒固体PL测试 | 第79-80页 |
6.7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mnt)_2]4光催化制氢体系的可循环 | 第80-81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 第82-105页 |
7.1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的合成 | 第82-83页 |
7.2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83-89页 |
7.2.1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有机相中电化学测试 | 第83-85页 |
7.2.2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混合相中电化学测试 | 第85-87页 |
7.2.3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87-89页 |
7.3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89-104页 |
7.3.1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最佳光催化条件的探讨 | 第89-91页 |
7.3.2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的持续制氢时间和pH值 | 第91-93页 |
7.3.3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光催化制氢的量子产率 | 第93页 |
7.3.4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对不同CdS形貌的制氢效果 | 第93-94页 |
7.3.5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的多相光催化制氢机理 | 第94-99页 |
7.3.6 配合物[BzPyN(CH_3)_2]_2[Ni(i-mnt)_2]5的光催化稳定性及其表征 | 第99-10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附件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