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一) 我国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传统 | 第10-11页 |
(二)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 第11-12页 |
(三) 新课标颁布后所面临的新挑战 | 第12页 |
三、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的现状 | 第13-17页 |
(一) 国内外“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 余映潮教学思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过度分离及其后果 | 第17-21页 |
第一节 “读”“写”过度分离的问题表现 | 第17-19页 |
一、课程层面上“读”与“写”的分离 | 第17-18页 |
二、“伪读写结合课”中“读”与“写”的分离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读”“写”过度分离的严重后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 第21-32页 |
第一节 读写结合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中外读写结合的发展和特色 | 第23-29页 |
一、我国的读写结合特色 | 第23-26页 |
二、英美的读写结合特色 | 第26-29页 |
第三节 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 第29-32页 |
一、图式理论 | 第29-30页 |
二、元认知理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余映潮读写结合教学的经验与启示 | 第32-45页 |
第一节 两种常见的传统读写结合方法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余映潮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独特性 | 第34-42页 |
一、让阅读课与写作课并驱而行 | 第34-36页 |
二、让句段读写成为仿写的新角度 | 第36-38页 |
三、从写作的角度教课文 | 第38-39页 |
四、分类呈现课文集美和内容提要 | 第39-41页 |
五、利用“串写课文”教读文言诗歌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余映潮读写结合教学活动设计角度 | 第42-45页 |
一、课中微型写作 | 第42页 |
二、教师搭建写作支架 | 第42-43页 |
三、以课文为素材的写作活动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探索和问题讨论 | 第45-55页 |
第一节 读写结合的实践探索 | 第45-50页 |
一、《声声慢》的教学 | 第45-46页 |
二、《雷雨》的教学 | 第46-48页 |
三、“人物风采”读写结合单元教学 | 第48-50页 |
第二节 问题与讨论 | 第50-55页 |
一、如何选择读写课的活动形式 | 第50-51页 |
二、如何解决读写之间的时间问题和板块衔接 | 第51-53页 |
三、如何落实全体学生的写作实践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附录一: 《声声慢》教学设计 | 第56-59页 |
附录二: 《雷雨》教学设计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