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渗透调节的转录组分析及对Cu2+胁迫的抗氧化响应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2页 |
1.1 鲟形目生物性状,经济价值及现状 | 第14-16页 |
1.1.1 鲟鱼的分类地位 | 第14-15页 |
1.1.2 鲟鱼的形态特征 | 第15页 |
1.1.3 鲟鱼的生活习性 | 第15-16页 |
1.1.4 鲟鱼的经济价值及现状 | 第16页 |
1.2 渗透压调节 | 第16-19页 |
1.2.1 鱼类对盐度的适应 | 第16页 |
1.2.2 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 第16-17页 |
1.2.3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 | 第17-18页 |
1.2.4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8-19页 |
1.3 Cu~(2+)胁迫 | 第19-22页 |
1.3.1 重金属铜 | 第19页 |
1.3.2 水理化性质对铜毒性作用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3 Cu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机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杂交鲟鱼渗透压调节的转录组分析 | 第22-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2.1 杂交鲟盐度驯化处理 | 第23-24页 |
2.2.2 总RNA提取 | 第24页 |
2.2.3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24-25页 |
2.2.4 测序数据的获得处理与组装 | 第25页 |
2.2.5 Unigene功能注释与分析 | 第25-26页 |
2.2.6 Unigene差异表达分析 | 第26页 |
2.2.7 转录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26-27页 |
2.3 结果总结与分析 | 第27-33页 |
2.3.1 总RNA电泳 | 第27页 |
2.3.2 测序结果及组装 | 第27-28页 |
2.3.3 Unigene功能注释 | 第28-30页 |
2.3.4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 第30-32页 |
2.3.5 DEGs的qRT-PCR验证 | 第32-33页 |
2.4 讨论 | 第33-36页 |
2.4.1 脂质代谢相关通路 | 第34页 |
2.4.2 紧密连接通路 | 第34-35页 |
2.4.3 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杂交鲟鱼重金属铜胁迫的抗氧化响应 | 第36-47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1 杂交鲟铜胁迫处理 | 第36-37页 |
3.2.2 行为指标记录 | 第37页 |
3.2.3 酶活测试 | 第37页 |
3.2.4 基因表达实验 | 第37页 |
3.2.5 数据分析规范 | 第37-38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3.3.1 急性铜暴露对杂交鲟的行为影响 | 第38-39页 |
3.3.2 急性铜暴露对杂交鲟组织酶活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3 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 | 第43-45页 |
3.4 讨论 | 第45-4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