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鱼类杂交育种概述 | 第14-19页 |
1.1.1 鱼类杂交育种基本原理 | 第14页 |
1.1.2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 石首鱼科鱼类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小黄鱼、大黄鱼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小黄鱼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 第20页 |
1.3.2 小黄鱼的人工繁育 | 第20-21页 |
1.3.3 大黄鱼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 第21页 |
1.3.4 大黄鱼的资源状况与人工养殖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小黄鱼、大黄鱼及其杂交F1代胚胎发育特征比较研究 | 第24-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2.2.1 受精卵直径、油球径、孵化率及出膜时间 | 第26-27页 |
2.2.2 胚胎发育主要时期及其特征 | 第27-29页 |
2.2.3 胚胎发育主要时期有效积温 | 第29-30页 |
2.2.4 仔稚鱼的生长情况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4页 |
2.3.1 胚胎发育 | 第31页 |
2.3.2 仔稚鱼生长 | 第31-32页 |
2.3.3 小黄鱼、大黄鱼杂交组合与其它组合的对比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小黄鱼(♀)×大黄鱼(♂)杂交F1代与亲本形态差异研究 | 第34-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实验鱼与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3.1.2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3.2.1 外在形态差异 | 第36-37页 |
3.2.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7页 |
3.2.3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3.2.4 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3.2.5 主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3.2.6 判别分析 | 第41-42页 |
3.3 讨论 | 第42-44页 |
3.3.1 正交鱼与小黄鱼、大黄鱼形态差异 | 第42-43页 |
3.3.2 影响区分准确率的因素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小黄鱼(♀)×大黄鱼(♂)杂交F1代倍性鉴定及微卫星鉴定 | 第44-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染色体倍性的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1.2 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4.2.1 染色体倍性分析 | 第46-48页 |
4.2.2 微卫星鉴定分析 | 第48页 |
4.3 讨论 | 第48-51页 |
4.3.1 流式细胞仪在染色体倍性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4.3.2 微卫星鉴定 | 第49-50页 |
4.3.3 其他方法在鱼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