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点斑篮子鱼和黄斑篮子鱼放流个体分子判别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放流个体识别研究进展第15-17页
        1.1.1 增殖放流研究进展第15-16页
        1.1.2 标记方法简介第16-17页
        1.1.3 分子标记在增殖放流中的研究进展第17页
    1.2 微卫星标记识别放流个体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微卫星标记简介第17-18页
        1.2.2 亲子鉴定简介第18页
        1.2.3 微卫星标记在亲子鉴定的进展第18-19页
    1.3 篮子鱼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1 篮子鱼的分类与生物学特征第19页
        1.3.2 篮子鱼的养殖现状与前景第19-20页
        1.3.3 篮子鱼的优势第20页
        1.3.4 点斑篮子鱼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5 黄斑篮子鱼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微卫星分子判别标记组的建立第25-40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1.1 实验生物材料第25页
        2.1.2 主要仪器第25页
        2.1.3 主要试剂配方第25-26页
    2.2 方法第26-30页
        2.2.1 基因组DNA提取第26-27页
        2.2.2 DNA样品的检测第27页
        2.2.3 高通量测序获取微卫星序列第27页
        2.2.4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27页
        2.2.5 微卫星多态性引物筛选第27-29页
        2.2.6 微卫星引物精选第29-30页
    2.3 结果第30-38页
        2.3.1 点斑篮子鱼微卫星标记开发结果第30-33页
        2.3.2 黄斑篮子鱼微卫星标记开发结果第33-38页
    2.4 讨论第38-40页
        2.4.1 筛选高多态性引物的方法第38-39页
        2.4.2 标记组的遗传多样性第39-40页
第三章 点斑篮子鱼放流个体分子判别方法的建立第40-48页
    3.1 材料第40页
        3.1.1 实验生物样品第40页
        3.1.2 主要仪器第40页
        3.1.3 主要试剂第40页
    3.2 方法第40-42页
        3.2.1 基因组DNA提取第40-41页
        3.2.2 PCR扩增第41页
        3.2.3 等位基因分型第41页
        3.2.4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1页
        3.2.5 模拟识别第41页
        3.2.6 子代群体识别验证第41页
        3.2.7 野生群体识别验证第41页
        3.2.8 模拟放流群体识别第41-42页
    3.3 结果第42-46页
        3.3.1 各群体遗传学属性第42-44页
        3.3.2 模拟分析结果第44页
        3.3.3 子代群体识别验证结果第44-45页
        3.3.4 野生群体识别验证结果第45页
        3.3.5 模拟放流群体识别结果第45-46页
    3.4 讨论第46-48页
        3.4.1 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第46-47页
        3.4.2 模拟识别的准确度第47-48页
第四章 黄斑篮子鱼放流个体分子判别技术的建立第48-57页
    4.1 材料第48页
        4.1.1 实验生物样品第48页
        4.1.2 主要仪器第48页
        4.1.3 主要试剂第48页
    4.2 方法第48-49页
        4.2.1 基因组DNA提取第48页
        4.2.2 微卫星等位基因PCR扩增第48页
        4.2.3 等位基因分型第48页
        4.2.4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8-49页
        4.2.5 遗传差异分析第49页
        4.2.6 个体分配分析第49页
        4.2.7 模拟识别第49页
    4.3 结果第49-55页
        4.3.1 各群体遗传学属性结果第49-51页
        4.3.2 各群体间的遗传分歧第51-52页
        4.3.3 个体分配分析第52-53页
        4.3.4 模拟分析结果第53-55页
    4.4 讨论第55-57页
        4.4.1 种群遗传结构第55-56页
        4.4.2 标记组的识别压力第56-57页
第五章 总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中英名称缩略语对照表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杂交鲟渗透调节的转录组分析及对Cu2+胁迫的抗氧化响应
下一篇:渔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信贷影响因素分析--以舟山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