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三分三WRKY转录因子AaWRKY23的克隆及功能初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写词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三分三简介第11-12页
    1.2 生物碱概述第12页
    1.3 托品烷生物碱概述第12-16页
        1.3.1 莨菪碱(Hyoscyamine)第14-15页
        1.3.2 东莨菪碱(Hyoscyamine)第15页
        1.3.3 山莨菪碱(Anisodamine)第15页
        1.3.4 樟柳碱(Anisodine)第15-16页
    1.4 托品烷生物碱的合成方式第16-17页
    1.5 托品烷生物碱的合成途径第17-20页
        1.5.1 腐胺N-甲基转移酶(PMT)第18-19页
        1.5.2 托品酮还原酶I(TRI)和托品酮还原酶II(TRII)第19页
        1.5.3 莨菪碱6-β羟化酶(H6H)第19-20页
    1.6 提高托品烷生物碱含量的方法第20-21页
        1.6.1 单基因或多基因共转化策略第20页
        1.6.2 转录因子调控策略第20-21页
        1.6.3 反义或RNAi干扰策略第21页
        1.6.4 诱导策略第21页
    1.7 WRKY转录因子第21-24页
        1.7.1 WRKY转录因子概述第21-22页
        1.7.2 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第22-23页
        1.7.3 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第23-24页
    1.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50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9页
        2.1.1 植物材料第25页
        2.1.2 载体与菌种第25-26页
        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第26-27页
        2.1.4 常用的试剂第27-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50页
        2.2.1 三分三无菌苗的快繁第29页
        2.2.2 三分三WRKY转录因子的筛选第29页
        2.2.3 AaWRKYs的进化树分析、序列对比、分组和保守结构域的识别第29-30页
        2.2.4 组织表达谱分析第30-35页
        2.2.5 AaWRKY23基因的克隆第35-37页
        2.2.6 AaWRKY23的亚细胞定位第37-41页
        2.2.7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1页
        2.2.8 农杆菌C58C1介导的遗传转化第41页
        2.2.9 AaWRKY23转基因毛状根的阳性鉴定第41-43页
        2.2.10 三分三转基因毛状根阳性克隆的qRT-PCR分析第43页
        2.2.11 AaWRKY23转基因三分三毛状根有效成分的检测第43-44页
        2.2.12 酵母单杂交实验第44-47页
        2.2.13 Dual-Luc实验第47-50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50-78页
    3.1 目的基因的筛选第50-60页
        3.1.1 AaWRKYs的命名和分类第50-52页
        3.1.2 AaWRKYs的多重序列比对以及保守结构域的识别第52-53页
        3.1.3 托品烷生物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第53-54页
        3.1.4 AaWRKYs的组织表达谱分析第54-59页
        3.1.5 AaWRKYs与其它WRKYs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59-60页
    3.2 AaWRKY23基因的克隆第60-61页
    3.3 AaWRKY2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63页
        3.3.1 AaWRKY23的进化树分析第61-62页
        3.3.2 AaWRKY23的多重序列比对第62页
        3.3.3 AaWRKY23的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第62-63页
    3.4 AaWRKY23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63-65页
        3.4.1 载体pHB::AaWRKY23-YFP的构建第63-64页
        3.4.2 亚细胞定位结果分析第64-65页
    3.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5-66页
        3.5.1 过表达载体pHB::AaWRKY23-YFP的构建第65-66页
    3.6 农杆菌C58C1介导的三分三外植体的遗传转化第66-67页
    3.7 三分三转基因毛状根的PCR阳性鉴定第67-68页
        3.7.1 pHB-YFP空载转基因毛状根的PCR阳性鉴定第67页
        3.7.2 pHB::AaWRKY23-YFP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的PCR阳性鉴定第67-68页
    3.8 AaWRKY23转基因毛状根的qRT-PCR分析以及HPLC含量测定第68-72页
        3.8.1 AaWRKY23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的筛选第68-69页
        3.8.2 AaWRKY23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株系中TAs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定量PCR分析第69-70页
        3.8.3 AaWRKY23过表达转基因毛状根中托品烷生物碱含量测定第70-72页
    3.9 酵母单杂实验第72-76页
        3.9.1 placz2u表达载体构建第73-75页
        3.9.2 pB42AD载体的构建第75页
        3.9.3 酵母单杂实验第75-76页
    3.10 Dual-Luc实验第76-78页
        3.10.1 pGreen0800载体的构建第76-77页
        3.10.2 Dual-Luc实验结果分析第77-78页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4.1 研究总结第78-79页
    4.2 研究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7页
论文及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附件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下游干流硅藻生物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2012-2017年上海“城—郊”样带植被碳储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