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19页 |
1.1 硅藻植物简介 | 第13-14页 |
1.2 硅藻的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2.1 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 第14-15页 |
1.2.2 我国淡水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 第15-16页 |
1.2.3 长江下游干流水域概况 | 第16-17页 |
1.2.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方案 | 第19-43页 |
2.1 标本采集 | 第19页 |
2.1.1 采集工具 | 第19页 |
2.1.2 采集方法 | 第19页 |
2.2 标本保存 | 第19页 |
2.3 标本处理与观察 | 第19-43页 |
2.3.1 硝酸微波消解法进行标本处理 | 第19-20页 |
2.3.2 制作硅藻永久封片 | 第20页 |
2.3.3 硅藻标本的观察 | 第20-43页 |
第3章 长江下游干流硅藻的种类描述 | 第43-115页 |
3.1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 第43页 |
3.2 骨条藻属Skeletonema | 第43-44页 |
3.3 小环藻属Cyclotella | 第44-45页 |
3.4 环冠藻属Cyclostephanos | 第45页 |
3.5 冠盘藻属Stephanodiscus | 第45-46页 |
3.6 直链藻属Melosira | 第46页 |
3.7 沟链藻属Aulacoseira | 第46-48页 |
3.8 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 第48页 |
3.9 辐环藻属Actinocyclus | 第48-49页 |
3.10 辐裥藻属Actinoptychus | 第49页 |
3.11 侧链藻属Pleurosira | 第49-50页 |
3.12 水链藻属Hydrosera | 第50页 |
3.13 四棘藻属Acanthoceras | 第50页 |
3.14 褶盘藻属Tryblioptychus | 第50-51页 |
3.15 碟星藻属Discostella | 第51-52页 |
3.16 琳达藻属Lindavia | 第52页 |
3.17 脆杆藻属Fragilaria | 第52-54页 |
3.18 星杆藻属Asterionella | 第54页 |
3.19 窄十字脆杆藻属Staurosirella | 第54-55页 |
3.20 十字脆杆藻属Staurosira | 第55-56页 |
3.21 假十字脆杆藻属Pseudostaurosira | 第56页 |
3.22 等片藻属Diatoma | 第56-57页 |
3.23 汉氏藻属Hannaea | 第57页 |
3.24 针杆藻属Synedra | 第57-58页 |
3.25 平片藻属Tabularia | 第58页 |
3.26 平板藻属Tabellaria | 第58-59页 |
3.27 缝舟藻属Rhaphoneis | 第59页 |
3.28 肘形藻属Ulnaria | 第59页 |
3.29 短缝藻属Eunotia | 第59-61页 |
3.30 异菱藻属Anomoeoneis | 第61-62页 |
3.31 盘状藻属Placoneis | 第62-63页 |
3.32 桥弯藻属Cymbella | 第63-65页 |
3.33 弯肋藻属Cymbopleura | 第65页 |
3.34 优美藻属Delicata | 第65-66页 |
3.35 拟内丝藻属Encyonopsis | 第66-67页 |
3.36 内丝藻属Encyonema | 第67-68页 |
3.37 异极藻属Gomphonema | 第68-72页 |
3.38 异楔藻属Gomphoneis | 第72页 |
3.39 楔异极藻属Gomphosphenia | 第72-73页 |
3.40 中华异极藻属Gomphosinica | 第73页 |
3.41 瑞氏藻属Reimeria | 第73-74页 |
3.42 曲壳藻属Achnanthes | 第74页 |
3.43 卵形藻属Cocconeis | 第74-75页 |
3.44 曲丝藻属Achnanthidium | 第75-76页 |
3.45 真卵形藻属Eucocconeis | 第76页 |
3.46 卡氏藻属Karayevia | 第76-77页 |
3.47 附萍藻属Lemnicola | 第77页 |
3.48 平面藻属Planothidium | 第77-78页 |
3.49 片状藻属Platessa | 第78-79页 |
3.50 等列藻属Diadesmis | 第79页 |
3.51 泥生藻属Luticola | 第79-80页 |
3.52 肋缝藻属Frustulia | 第80-81页 |
3.53 短纹藻属Brachysira | 第81-82页 |
3.54 长蓖藻属Neidium | 第82-83页 |
3.55 长蓖形藻属Neidiomorpha | 第83页 |
3.56 鞍形藻属Sellaphora | 第83-85页 |
3.57 曲解藻属Fallacia | 第85-86页 |
3.58 假曲解藻属Pseudofallacia | 第86-87页 |
3.59 羽纹藻属Pinnularia | 第87-89页 |
3.60 双壁藻属Diploneis | 第89页 |
3.61 舟形藻属Navicula | 第89-93页 |
3.62 布纹藻属Gyrosigma | 第93-94页 |
3.63 辐节藻属Stauroneis | 第94页 |
3.64 杯状藻属Craticula | 第94-95页 |
3.65 双眉藻属Amphora | 第95-97页 |
3.66 盐生双眉藻属Halamphora | 第97页 |
3.67 阿德拉藻属Adlafia | 第97页 |
3.68 美壁藻属Caloneis | 第97-98页 |
3.69 盖斯勒藻属Geissleria | 第98-99页 |
3.70 蹄形藻属Hippodonta | 第99-100页 |
3.71 喜湿藻属Humidophila | 第100页 |
3.72 小林藻属Kobayasiella | 第100页 |
3.73 类幅节藻属Prestauroneis | 第100-101页 |
3.74 杆状藻属Bacillaria | 第101页 |
3.75 菱板藻属Hantzschia | 第101-102页 |
3.76 盘杆藻属Tryblionella | 第102-103页 |
3.77 菱形藻属Nitzschia | 第103-108页 |
3.78 细齿藻属Denticula | 第108页 |
3.79 西蒙森藻属Simonsenia | 第108页 |
3.80 窗纹藻属Epithemia | 第108-109页 |
3.81 棒杆藻属Rhopalodia | 第109-110页 |
3.82 双菱藻属Surirella | 第110-112页 |
3.83 波缘藻属Cymatopleura | 第112-115页 |
第4章 长江下游干流硅藻的生态分析 | 第115-123页 |
4.1 长江下游干流硅藻的种类组成 | 第115-118页 |
4.2 长江下游干流硅藻的生态分布 | 第118-123页 |
4.2.1 长江下游干流硅藻的生境分布特点 | 第118-120页 |
4.2.2 长江下游干流硅藻的时间分布特点 | 第120-121页 |
4.2.3 长江下游干流硅藻的种群分布特点 | 第121-123页 |
第5章 总结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图版说明 | 第137-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97-199页 |
致谢 | 第199-201页 |
附件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