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5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源 | 第18-27页 |
第一节 语文教育理念是基础 | 第18-21页 |
一、重情趣 | 第19页 |
二、重感悟 | 第19-20页 |
三、重积累 | 第20页 |
四、重迁移 | 第20-21页 |
五、重习惯 | 第21页 |
第二节 知识修养是关键 | 第21-24页 |
一、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 | 第22页 |
二、学科专业知识 | 第22-23页 |
三、通识知识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艺术修养是保障 | 第24-27页 |
一、京剧传统的气息 | 第24-25页 |
二、绘画生动的形象 | 第25页 |
三、书法准确的示范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有声的课堂教学语言 | 第27-34页 |
一、导入语的艺术性 | 第27-29页 |
二、讲授语的艺术性 | 第29-30页 |
三、提问语的艺术性 | 第30-31页 |
四、评价语的艺术性 | 第31-32页 |
五、点拨语的艺术性 | 第32-33页 |
六、结束语的艺术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无声的课堂教学语言 | 第34-38页 |
一、态势语的艺术性 | 第34-35页 |
二、板书语的艺术性 | 第35-38页 |
第三章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 | 第38-45页 |
第一节 儿童化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情趣化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形象化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幽默化 | 第42-43页 |
第五节 简朴化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启示 | 第45-52页 |
第一节 言由心生,提升思想修养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游刃有余,积累文化知识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出口成章,锻炼语言表达 | 第48-49页 |
第四节 不蔓不枝,强化思维训练 | 第49-51页 |
第五节 锦上添花,接受艺术熏陶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