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振幅流的相位恢复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常用的相位恢复方法 | 第13-27页 |
2.1 基于强度传输方程的相位恢复 | 第13-17页 |
2.1.1 强度传输方程 | 第13-15页 |
2.1.2 傅里叶变换法 | 第15-16页 |
2.1.3 格林函数法 | 第16-17页 |
2.2 基于凸优化的相位恢复 | 第17-20页 |
2.2.1 PhaseLift算法 | 第17-18页 |
2.2.2 CPRL算法 | 第18-19页 |
2.2.3 PhaseCut 算法 | 第19-20页 |
2.3 基于非凸优化的相位恢复 | 第20-26页 |
2.3.1 GS算法 | 第21页 |
2.3.2 WF算法 | 第21-23页 |
2.3.3 TWF算法 | 第23-24页 |
2.3.4 ITWF算法 | 第24-25页 |
2.3.5 TAF算法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增量截断振幅流的相位恢复 | 第27-41页 |
3.1 数据预处理 | 第27-28页 |
3.2 截断正交初始化 | 第28-32页 |
3.3 增量截断梯度迭代 | 第32-34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编码衍射图样成像系统的设计 | 第41-54页 |
4.1 编码衍射图样成像系统 | 第41-48页 |
4.1.1 菲涅耳衍射 | 第42-44页 |
4.1.2 透镜成像原理 | 第44-46页 |
4.1.3 相位掩膜 | 第46-48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总结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