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港(站)、机场及其技术管理论文

机场客流辐射区与陆侧交通网络耦合机理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页
    1.5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6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机场陆侧客流特征研究第20-29页
    2.1 机场陆侧客流构成第20-22页
        2.1.1 机场陆侧客流类型第20页
        2.1.2 机场陆侧客流比例第20-22页
    2.2 机场陆侧交通接驳方式选择第22-25页
        2.2.1 机场陆侧交通接驳方式类型第22-23页
        2.2.2 机场陆侧交通接驳方式分担率第23-25页
    2.3 机场陆侧客流特征分析第25-28页
        2.3.1 机场陆侧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第25-27页
        2.3.2 陆侧交通客流特征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机场客流辐射区的界定方法第29-46页
    3.1 机场客流辐射区相关概念第29-31页
    3.2 机场客流辐射区影响因素分析第31-33页
        3.2.1 城市规模和区域经济水平对机场客流辐射区的影响第31-32页
        3.2.2 机场规模和性质对机场客流辐射区的影响第32页
        3.2.3 机场运营效率对机场客流辐射区的影响第32页
        3.2.4 机场陆侧接驳交通对机场客流辐射区的影响第32-33页
    3.3 基于陆侧交通距离的机场客流辐射区界定方法第33-37页
        3.3.1 最短陆侧交通距离法第33-34页
        3.3.2 基于模糊理论的最短陆侧交通距离法及其优化第34-37页
    3.4 基于两城市航空出行需求的机场客流辐射区最优模型第37-39页
        3.4.1 两城市航空需求模型第37-38页
        3.4.2 航班载运率与出行成本第38-39页
        3.4.3 机场客流辐射区最优模型第39页
    3.5 机场客流辐射区范围分析——以合肥机场为例第39-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既定交通网络下多机场区域机场选址方法研究第46-68页
    4.1 机场选址问题描述第46-49页
        4.1.1 既定交通网络第46-47页
        4.1.2 高铁竞争下的多机场区域新机场选址影响因素第47-49页
    4.2 既定交通网络下多机场区域机场选址方法第49-57页
        4.2.1 客流出行需求分布模型第49-53页
        4.2.2 双层规划选址模型第53-55页
        4.2.3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第55-57页
    4.3 算例分析第57-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机场客流辐射区扩展策略研究第68-76页
    5.1 机场可达性第68-71页
        5.1.1 机场可达性概念与特性第68页
        5.1.2 经典可达性度量方法第68-70页
        5.1.3 机场可达性提升方法第70-71页
    5.2 异地航站楼第71-73页
        5.2.1 航站楼基本概念第71-72页
        5.2.2 异地航站楼建设管理第72-73页
        5.2.3 异地航站楼作用第73页
    5.3 机场与高铁的竞争合作关系第73-75页
        5.3.1 高铁客运对航空客运的影响第73-74页
        5.3.2 航空客运较高铁客运的优势第74页
        5.3.3 机场和高铁合作第74-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研究总结第76-77页
    6.2 研究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混合式液压机械复合变速器特性与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