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考古学方面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历史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史等学科的整体研究 | 第13-14页 |
三、对单个构成要素的专门研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范围、内容及方法 | 第16-20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17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齐都临淄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 | 第20-26页 |
第一节 齐都临淄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20-22页 |
一、区位优势 | 第20-21页 |
二、微地形特征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齐人迁都临淄的历史背景 | 第22-26页 |
一、太公都营丘 | 第22-24页 |
二、胡公都薄姑 | 第24页 |
三、献公都临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齐都临淄的空间发展 | 第26-40页 |
第一节 城内空间拓展过程 | 第26-33页 |
一、西周时期 | 第28-29页 |
二、西周末至春秋时期 | 第29-31页 |
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城郊空间拓展过程 | 第33-38页 |
一、西周时期 | 第33-34页 |
二、西周末至春秋时期 | 第34-36页 |
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城市整体格局——齐都临淄“西城东郭”布局说探讨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临淄城内的空间结构及布局 | 第40-64页 |
第一节 政治、宗教设施结构与布局 | 第40-47页 |
一、姜齐宫城布局 | 第40-44页 |
二、田齐宫城布局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墓葬设施结构与布局 | 第47-51页 |
一、平民墓葬的分布及特点 | 第47-49页 |
二、王室贵族墓葬的分布及特点 | 第49-51页 |
第三节 经济设施结构与布局 | 第51-59页 |
一、冶铁遗址 | 第51-53页 |
二、制骨遗址 | 第53页 |
三、市场研究——对国市、中市、右市布局的初步分析 | 第53-59页 |
第四节 城内行政建制与布局 | 第59-61页 |
一、里的行政建制 | 第59页 |
二、里的布局推测 | 第59-6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1-64页 |
第四章 临淄郊区的空间结构与布局 | 第64-84页 |
第一节 临淄郊外的祭祀空间 | 第64-73页 |
一、山岳崇拜——牛山天帝祭祀 | 第64-66页 |
二、神泉崇拜——天齐渊 | 第66-68页 |
三、祖宗祭祀——田齐王陵 | 第68-73页 |
第二节 临淄郊外的政治空间 | 第73-75页 |
一、雪宫 | 第73-74页 |
二、遄台 | 第74页 |
三、梧宫 | 第74-75页 |
第三节 临淄郊外的经济空间 | 第75-80页 |
一、临淄北郊地区 | 第76-77页 |
二、临淄西郊陶窑遗址 | 第77-80页 |
第四节 临淄郊外的休闲空间 | 第80-82页 |
一、西郊苑囿 | 第80-81页 |
二、申池 | 第81-8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临淄稷下学宫布局复原 | 第84-94页 |
第一节 稷下学宫概况 | 第84-85页 |
一、稷下学宫的产生与发展 | 第84页 |
二、稷下学宫代表人物 | 第84-85页 |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贡献 | 第85页 |
第二节 稷下学宫布局 | 第85-89页 |
一、稷下学宫的位置 | 第85-86页 |
二、稷下学宫内部布局推测 | 第86-89页 |
第三节 大夫之第布局 | 第89-9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4-106页 |
第一节 齐都临淄城的空间布局特点 | 第94-97页 |
第二节 齐都临淄城在中国古都形制演进中的地位 | 第97-103页 |
一、两周时期诸侯都城概况 | 第97-99页 |
二、鲁都曲阜与齐都临淄 | 第99-101页 |
三、赵都邯郸与齐都临淄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齐都临淄城在淄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