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相关实践模式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20-33页 |
2.1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 第20-23页 |
2.1.1 中职学校 | 第20页 |
2.1.2 实训 | 第20页 |
2.1.3 实训基地 | 第20-21页 |
2.1.4 生产性实训 | 第21-22页 |
2.1.5 生产性实训基地 | 第22页 |
2.1.6 实践教学基地分类 | 第22-23页 |
2.2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 第23-24页 |
2.2.1 真实性 | 第23页 |
2.2.2 生产性 | 第23-24页 |
2.2.3 功能多样性 | 第24页 |
2.3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 第24-28页 |
2.3.1 促进企业全面支持和参与高职教育 | 第25页 |
2.3.2 有利于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 | 第25-26页 |
2.3.3 增强学生兴趣、提升技能 | 第26页 |
2.3.4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第26-27页 |
2.3.5 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 第27页 |
2.3.6 有利于实现基地功能最大化 | 第27-28页 |
2.3.7 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社会融合 | 第28页 |
2.4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 第28-33页 |
2.4.1 行为导向理论 | 第28-29页 |
2.4.2 默会知识理论 | 第29-30页 |
2.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0-31页 |
2.4.4 教学做合一理论 | 第31-32页 |
2.4.5 情境学习理论 | 第32-33页 |
第3章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3-40页 |
3.1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 第33-34页 |
3.2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 第34-36页 |
3.2.1 学校主导模式 | 第34-35页 |
3.2.2 企业主导模式 | 第35页 |
3.2.3 校企共建模式 | 第35-36页 |
3.3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3.3.1 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缺乏 | 第36-37页 |
3.3.2 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37页 |
3.3.3 利益分配不均衡 | 第37-38页 |
3.3.4 实训师资力量不足 | 第38-39页 |
3.3.5 基地数量不足、规模较小 | 第39-40页 |
第4章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分析 | 第40-47页 |
4.1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40-41页 |
4.1.1 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 | 第40-41页 |
4.1.2 积极争取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 | 第41页 |
4.2 健全学校组织架构,形成长久有效的管理机制 | 第41-43页 |
4.2.1 建立科学顺畅的运行机制 | 第41页 |
4.2.2 健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管理 | 第41-42页 |
4.2.3 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办法 | 第42-43页 |
4.3 创新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 | 第43-45页 |
4.3.1 生产性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 | 第43-44页 |
4.3.2 生产性实训的教学项目 | 第44-45页 |
4.3.3 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方法 | 第45页 |
4.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4.5 合理进行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 | 第46页 |
4.6 编写实用系统的实训教材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