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 | 第7-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4页 |
1.1 异戊二烯 | 第13-16页 |
1.1.1 异戊二烯的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1.1.2 异戊二烯的应用价值 | 第14-16页 |
1.2 异戊二烯的合成方法 | 第16-18页 |
1.2.1 异戊二烯的化学合成方法 | 第16页 |
1.2.2 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方法 | 第16-18页 |
1.3 生物合成理论的简介 | 第18-22页 |
1.3.1 生物合成的概念 | 第18-19页 |
1.3.2 生物合成实现的工厂——大肠杆菌 | 第19页 |
1.3.3 生物合成的成本标尺——蛋白质预算 | 第19-20页 |
1.3.4 生物合成的调控手段 | 第20-21页 |
1.3.5 生物合成方法在萜类化合物生产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2-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产异戊二烯重组菌的构建及异戊二烯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4-45页 |
2.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5-28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5-2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1.4 培养基和溶液 | 第27-28页 |
2.2 方法和步骤 | 第28-36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8-29页 |
2.2.2 不同物种异戊二烯合成酶isps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3页 |
2.2.3 MVA代谢模块转化到表达宿主菌 | 第33-34页 |
2.2.4 异戊二烯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4页 |
2.2.5 重组异戊二烯产气菌的自诱导表达 | 第34-35页 |
2.2.6 表达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35-36页 |
2.2.7 诱导后重组菌的生物转化 | 第36页 |
2.3 结果和分析 | 第36-43页 |
2.3.1 不同物种异戊二烯合成酶PCR扩增结果 | 第36-38页 |
2.3.2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41页 |
2.3.3 异戊二烯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42页 |
2.3.4 重组异戊二烯产气菌自诱导表达 | 第42页 |
2.3.5 重组菌生物转化 | 第42-43页 |
2.4 讨论和小结 | 第43-45页 |
2.4.1 讨论 | 第43-44页 |
2.4.2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产异戊二烯重组菌表达载体的优化 | 第45-68页 |
3.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45-48页 |
3.1.1 菌株和质粒 | 第45-47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3.1.4 培养基和溶液 | 第48页 |
3.2 方法 | 第48-53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48-49页 |
3.2.2 上游表达载体的优化 | 第49-50页 |
3.2.3 下游表达载体的优化 | 第50-51页 |
3.2.4 中游表达载体的优化 | 第51-53页 |
3.2.5 优化后的载体转化到表达宿主菌 | 第53页 |
3.2.6 优化后的异戊二烯产气菌自诱导表达 | 第53页 |
3.2.7 优化后菌株的表达蛋白SDS-PAGE分析 | 第53页 |
3.2.8 优化后菌株的生物转化 | 第53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53-65页 |
3.3.1 上游表达载体的优化 | 第53-54页 |
3.3.2 下游表达载体的优化 | 第54-55页 |
3.3.3 中游表达载体的优化 | 第55-57页 |
3.3.4 上游表达载体优化菌株的自诱导表达及生物转化情况 | 第57-59页 |
3.3.5 下游表达载体优化菌株的自诱导表达及生物转化情况 | 第59-60页 |
3.3.6 中游表达载体基因优化菌株的自诱导表达及生物转化情况 | 第60-61页 |
3.3.7 中游表达载体启动子优化菌株的自诱导表达及生物转化情况 | 第61-63页 |
3.3.8 不同启动子载体组合的菌株的自诱导表达及生物转化情况 | 第63-65页 |
3.4 讨论和小结 | 第65-68页 |
3.4.1 讨论 | 第65-66页 |
3.4.2 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产异戊二烯重组菌遗传背景的改造 | 第68-84页 |
4.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69-71页 |
4.1.1 材料 | 第69-70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70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70页 |
4.1.4 培养基和溶液 | 第70-71页 |
4.2 方法 | 第71-76页 |
4.2.1 引物设计 | 第71页 |
4.2.2 质粒pSLM-PMI的构建 | 第71-74页 |
4.2.3 外源线性打靶DNA片段的制备 | 第74页 |
4.2.4 Red基因的诱导表达和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4页 |
4.2.5 电击转化 | 第74-75页 |
4.2.6 基因敲除菌株鉴定 | 第75页 |
4.2.7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去除 | 第75-76页 |
4.2.8 MVA代谢模块转化到性状整合菌株 | 第76页 |
4.2.9 性状整合后异戊二烯产气菌的自诱导表达 | 第76页 |
4.2.10 性状整合后菌株表达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76页 |
4.2.11 性状整合菌的生物转化 | 第76页 |
4.3 结果和分析 | 第76-82页 |
4.3.1 pmk-mvd-idi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76-77页 |
4.3.2 pSLM-PMI载体的构建 | 第77页 |
4.3.3 外源线性打靶DNA片段的制备 | 第77-78页 |
4.3.4 pxoB基因敲除菌种及pmk-mvd-idi基因整合菌种的PCR鉴定 | 第78-79页 |
4.3.5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去除 | 第79-80页 |
4.3.6 性状整合菌种的自诱导表达 | 第80页 |
4.3.7 性状整合菌种的生物转化 | 第80-82页 |
4.4 讨论和小结 | 第82-84页 |
4.4.1 讨论 | 第82-83页 |
4.4.2 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5.1 结论 | 第84页 |
5.2 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