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 第8页 |
1.1.2 国际社会努力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 第8-9页 |
1.1.3 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 第9-10页 |
1.1.4 中欧贸易关系日益密切,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 第10页 |
1.1.5 对外贸易促进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5 研究结构 | 第12-15页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5-16页 |
2.1.1 污染避难所假说 | 第15页 |
2.1.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15-16页 |
2.1.3 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理论 | 第16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2.1 国外关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2.2.2 国内关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2.3 文献评述 | 第24-26页 |
3. 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估算 | 第26-44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27页 |
3.1.1 二氧化碳和碳排放 | 第26页 |
3.1.2 隐含碳 | 第26-27页 |
3.1.3 碳泄漏 | 第27页 |
3.2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的建立 | 第27-29页 |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简介 | 第27-28页 |
3.2.2 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9-31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3.4 计算结果 | 第31-42页 |
3.4.1 中欧各行业碳排放系数 | 第31-34页 |
3.4.2 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总体分析 | 第34-37页 |
3.4.3 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行业分析 | 第37-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中欧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7页 |
4.1 结构分解分析法(SDA) | 第44-45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3 计算结果 | 第46-55页 |
4.3.1 中国对欧盟出.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2页 |
4.3.2 欧盟对中国出.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改善中国对欧盟隐含碳排放净出.的政策建议 | 第57-63页 |
5.1 国内层面 | 第57-60页 |
5.1.1 提高能源效率 | 第57-58页 |
5.1.2 加强技术创新 | 第58页 |
5.1.3 调整出.结构 | 第58-60页 |
5.1.4 扩大进.规模,优化进.结构 | 第60页 |
5.2 国际层面 | 第60-63页 |
5.2.1 倡导新型减排责任分担体系 | 第61页 |
5.2.2 借鉴发达国家的减排经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61-62页 |
5.2.3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 第62-63页 |
6. 结果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6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