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第一章 猪细环病毒研究进展第12-22页
    1.1 病原学第12-14页
        1.1.1 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第12页
        1.1.2 培养特性第12-13页
        1.1.3 TTSuV的分型第13页
        1.1.4 TTSu V基因组结构特征第13-14页
    1.2 TTSuV的流行病学第14-17页
        1.2.1 国内流行情况第15页
        1.2.2 国外流行情况第15-16页
        1.2.3 传播方式第16页
        1.2.4 致病性第16-17页
    1.3 TTSuV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1 TTSu 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17-19页
        1.3.2 血清学诊断方法第19页
        1.3.3 病理组织学诊断第19-20页
        1.3.4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20页
        1.3.5 免疫电镜技术第20-21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简介第22-27页
    2.1 LAMP反应原理第22-24页
    2.2 LAMP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第24-25页
        2.2.1 靶序列的选择第24页
        2.2.2 引物设计第24-25页
        2.2.3 反应体系和程序第25页
        2.2.4 注意事项第25页
    2.3 RT-LAMP第25页
    2.4 反应产物的检测第25页
    2.5 反应特点第25-26页
    2.6 不足之处第26页
    2.7 技术运用第26页
    2.8 未来展望第26-27页
第三章 猪细环病毒2型ORF1基因序列分析第27-38页
    3.1 材料第27-28页
        3.1.1 临床样品和载体第27-28页
        3.1.2 主要生化试剂第28页
        3.1.3 主要仪器第28页
        3.1.4 常用试剂、培养基的配制第28页
    3.2 方法第28-31页
        3.2.1 DNA的提取第28-29页
        3.2.2 引物设计第29页
        3.2.3 TTSu V2 ORF1基因的克隆第29页
        3.2.4 目的产物胶回收第29页
        3.2.5 目的基因T-A克隆第29页
        3.2.6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9-30页
        3.2.7 菌液PCR鉴定与序列测定第30页
        3.2.8 TTSu V2 OR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0页
        3.2.9 TTSu V2 ORF1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第30-31页
    3.3 结果第31-36页
        3.3.1 TTSu V2 ORF1基因的克隆第31页
        3.3.2 重组克隆质粒PCR鉴定与测序结果第31-32页
        3.3.3 TTSuV2 OR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2-34页
        3.3.4 TTSu V2-ORF1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第34-36页
    3.4 讨论第36-38页
第四章 TTSuV2 ORF1截短基因的原核表达第38-54页
    4.1 材料第38-40页
        4.1.1 阳性质粒、血清、载体和感受态细胞第38页
        4.1.2 主要生化试剂第38-39页
        4.1.3 主要仪器第39页
        4.1.4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配制第39页
        4.1.5 SDS-PAGE试剂配制第39-40页
        4.1.6 蛋白纯化试剂的配制第40页
        4.1.7 Western blot试剂配制第40页
    4.2 方法第40-46页
        4.2.1 引物设计第40页
        4.2.2 TTSu V2截短基因的克隆第40-41页
        4.2.3 目的产物胶回收第41页
        4.2.4 目的基因T-A克隆第41页
        4.2.5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41页
        4.2.6 重组克隆菌的PCR鉴定第41-42页
        4.2.7 重组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第42页
        4.2.8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构建第42-43页
        4.2.9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43-45页
        4.2.10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45页
        4.2.11 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第45页
        4.2.12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第45-46页
    4.3 结果第46-52页
        4.3.1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46页
        4.3.2 重组克隆质粒p MD-TTSu V2的鉴定第46-48页
        4.3.3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构建第48-49页
        4.3.4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鉴定第49页
        4.3.5 重组蛋白的表达第49-52页
        4.3.6 纯化蛋白的浓度测定第52页
        4.3.7 Western blot鉴定第52页
    4.4 讨论第52-54页
第五章 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第54-65页
    5.1 材料第54-56页
        5.1.1 试验设备第54页
        5.1.2 主要生化试剂第54-55页
        5.1.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55-56页
    5.2 方法第56-58页
        5.2.1 间接ELISA操作步骤第56页
        5.2.2 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第56页
        5.2.3 封闭液的确定第56-57页
        5.2.4 封闭时间的确定第57页
        5.2.5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第57页
        5.2.6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第57页
        5.2.7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第57页
        5.2.8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第57-58页
        5.2.9 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第58页
        5.2.10 特异性试验第58页
        5.2.11 重复性试验第58页
        5.2.12 临床样品的检测第58页
    5.3 结果第58-63页
        5.3.1 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第58-59页
        5.3.2 封闭液的确定第59-60页
        5.3.3 封闭时间的确定第60页
        5.3.4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第60-61页
        5.3.5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第61页
        5.3.6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第61-62页
        5.3.7 显色时间的确定第62页
        5.3.8 间接ELISA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第62页
        5.3.9 特异性试验第62-63页
        5.3.10 重复性试验第63页
        5.3.11 临床样品的检测第63页
    5.4 讨论第63-65页
第六章 猪细环病毒2型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第65-75页
    6.1 材料第65-66页
        6.1.1 病毒样品和临床病料第65页
        6.1.2 主要生化试剂第65-66页
        6.1.3 主要仪器第66页
    6.2 方法第66-68页
        6.2.1 DNA的提取第66页
        6.2.2 引物与合成第66-67页
        6.2.3 病毒标准阳性质粒的制备第67页
        6.2.4 TTSuV2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第67页
        6.2.5 LAMP敏感性试验第67-68页
        6.2.6 LAMP特异性试验第68页
        6.2.7 LAMP可视化试验第68页
        6.2.8 重复性试验第68页
        6.2.9 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第68页
    6.3 结果第68-74页
        6.3.1 标准阳性质粒的制备第68-69页
        6.3.2 反应体系优化第69-70页
        6.3.3 LAMP反应体系第70页
        6.3.4 反应条件优化第70-71页
        6.3.5 敏感性试验第71-72页
        6.3.6 特异性试验第72页
        6.3.7 LAMP反应可视化结果的判定第72-73页
        6.3.8 LAMP重复性试验第73页
        6.3.9 临床采集样品的检测第73-74页
    6.4 讨论第74-75页
全文总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录第83-85页
作者简历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烟草类胡萝卜素降解关键基因CCD1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薄板孔边应力集中的尺度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