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及缩写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2 直喷汽油机技术路线发展分析 | 第18-21页 |
1.3 小型化高增压直喷汽油机面临的主要技术障碍 | 第21-29页 |
1.3.1 增压直喷汽油机面临的问题之一:爆震 | 第21-25页 |
1.3.2 增压直喷汽油机面临的问题之二:颗粒物排放 | 第25-29页 |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5页 |
1.4.1 本课题的提出 | 第29-32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35-51页 |
2.1 试验设备及试验分析方法 | 第35-46页 |
2.1.1 试验设备 | 第35-42页 |
2.1.2 试验分析方法 | 第42-46页 |
2.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46-51页 |
2.2.1 一维模拟计算 | 第46页 |
2.2.2 三维模拟计算 | 第46-51页 |
第三章 发动机运行参数对高负荷爆震和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 第51-72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发动机运行参数对高负荷爆震的影响 | 第51-58页 |
3.3 发动机运行参数对高负荷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58-68页 |
3.3.1 PFI、SIDI 汽油机与高压共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的比较 | 第58-63页 |
3.3.2 发动机运行参数对 SIDI、PFI 汽油机颗粒物数量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63-68页 |
3.4 基于发动机运行参数的颗粒物排放抑制的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利用外部冷却 EGR 抑制高负荷爆震和颗粒物排放 | 第72-100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外部冷却 EGR 稀释燃烧的爆震起始点预测模型开发 | 第72-79页 |
4.2.1 爆震起始点预测模型背景综述 | 第73-74页 |
4.2.2 试验工况及试验方法 | 第74-76页 |
4.2.3 Douaud-Eyzat 爆震模型性能评估 | 第76-77页 |
4.2.4 包含外部 EGR 的爆震起始点预测模型的提出及验证 | 第77-79页 |
4.3 外部冷却 EGR 对爆震抑制的作用 | 第79-92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79-81页 |
4.3.2 提高几何压缩比导致的爆震恶化 | 第81-84页 |
4.3.3 外部冷却 EGR 对爆震的抑制 | 第84-88页 |
4.3.4 高几何压缩比情况下外部冷却 EGR 对爆震抑制的作用 | 第88-92页 |
4.4 外部冷却 EGR 实现废气稀释燃烧抑制颗粒物的排放 | 第92-98页 |
4.4.1 试验方法 | 第92-93页 |
4.4.2 外部冷却 EGR 对高负荷颗粒物抑制效果及机理分析 | 第93-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利用多次喷射策略抑制高负荷爆震和颗粒物排放 | 第100-130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利用多次喷射策略抑制爆震 | 第100-112页 |
5.2.1 试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5.2.2 两次喷射策略对爆震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5.2.3 三次喷射策略对爆震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5.2.4 两次与三次喷射作为爆震抑制策略的燃烧与排放性能比较 | 第108-112页 |
5.3 利用多次喷射策略抑制颗粒物数量排放 | 第112-124页 |
5.3.1 试验方法 | 第112-113页 |
5.3.2 两次喷射策略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 第113-118页 |
5.3.3 三次喷射策略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 第118-122页 |
5.3.4 两次与三次喷射策略抑制颗粒物排放的比较 | 第122-124页 |
5.4 利用四次喷射策略同时抑制爆震和颗粒物数量排放 | 第124-128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0-13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30-13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33-134页 |
创新点说明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