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课题缘起 | 第13-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2.1 研究的社会背景 | 第14-16页 |
1.2.2 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6-19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0-22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2页 |
1.5 几个主要概念 | 第22-23页 |
1.5.1 岭南 | 第22-23页 |
1.5.2 保障性住房与保障房住区 | 第23页 |
1.5.3 户外公共空间 | 第23页 |
1.6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3-24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前期的信息准备 | 第25-41页 |
2.1 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理论 | 第25-28页 |
2.1.1 人体热舒适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2.1.2 岭南气候与建筑 | 第28页 |
2.2 对研究客体的调研 | 第28-38页 |
2.2.1 研究客体的总体范围 | 第28-29页 |
2.2.2 对研究客体的现场初勘 | 第29-30页 |
2.2.3 对研究客体的图纸分析 | 第30-33页 |
2.2.4 对研究客体相关规范的调研统计 | 第33-38页 |
2.2.5 研究模型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8页 |
2.3 对研究主体(使用者)的调研 | 第38-40页 |
2.3.1 对研究主体社会特征的调研 | 第38-39页 |
2.3.2 对研究主体的观察记录 | 第39页 |
2.3.3 对研究主体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岭南保障房住区规划布局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 第41-72页 |
3.1 研究原理及方法 | 第41-43页 |
3.1.1 研究原理 | 第41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41页 |
3.1.3 研究模型限制条件的设定 | 第41-42页 |
3.1.4 风环境模拟及分析条件的设定 | 第42页 |
3.1.5 日照模拟及分析条件的设定 | 第42-43页 |
3.2 保障房住区不同布局形式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 第43-48页 |
3.2.1 建立研究模型 | 第43页 |
3.2.2 风环境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3.2.3 日照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3.2.4 对不同布局形式通风和日照的总结 | 第48页 |
3.3 保障房住区不同单体组合方式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 第48-55页 |
3.3.1 单栋住宅保障房住区不同单体组合方式对住区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48-51页 |
3.3.2 多栋住宅保障房住区不同单体组合方式对住区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51-55页 |
3.4 保障房住区不同建筑朝向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 第55-62页 |
3.4.1 建筑朝向与通风的关系 | 第56-60页 |
3.4.2 建筑朝向与日照的关系 | 第60-62页 |
3.5 保障房住区进风口和出风口不同关系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 第62-65页 |
3.5.1 当进风口与出风口数量不等时对通风的影响 | 第62-63页 |
3.5.2 进出风口连线的不同角度对保障房住区通风的影响 | 第63-65页 |
3.6 适应岭南气候的保障房住区的建筑空间形态模拟分析 | 第65-67页 |
3.6.1 底层架空对小区风环境的影响 | 第65-66页 |
3.6.2 空中花园(除底层外的其它楼层架空)对住区通风的影响 | 第66-67页 |
3.7 风和太阳辐射对岭南保障房住区的影响规律 | 第67-68页 |
3.7.1 风在小区内的流动规律 | 第67-68页 |
3.7.2 太阳辐射对岭南保障房住区的影响 | 第68页 |
3.8 案例分析 | 第68-71页 |
3.8.1 亨元花园 | 第69-70页 |
3.8.2 榕悦花园 | 第70-7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岭南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及其使用现状研究 | 第72-102页 |
4.1 对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现状的调研 | 第72-80页 |
4.1.1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组成 | 第72页 |
4.1.2 岭南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规划布局现状及问题 | 第72-75页 |
4.1.3 岭南保障房住区绿化的现状及问题 | 第75-76页 |
4.1.4 岭南保障房住区道路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76-77页 |
4.1.5 岭南保障房住区广场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77-78页 |
4.1.6 岭南保障房底层架空现状及问题 | 第78-79页 |
4.1.7 对岭南保障房住区屋顶空间的调研及分析 | 第79-80页 |
4.2 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活动特点分析 | 第80-86页 |
4.2.1 活动内容 | 第80-81页 |
4.2.2 活动场地 | 第81-82页 |
4.2.3 活动时间 | 第82-84页 |
4.2.4 对芳和花园户外公共空间活动特点的总结分析 | 第84-86页 |
4.3 同类异质活动空间的使用状况比较 | 第86-101页 |
4.3.1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组织和布局对活动的影响比较 | 第86-91页 |
4.3.2 不同道路空间使用状况比较 | 第91-95页 |
4.3.3 不同广场空间使用状况比较 | 第95-97页 |
4.3.4 不同底层架空空间使用状况比较 | 第97-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岭南保障房住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02-126页 |
5.1 适应岭南气候的保障房住区规划布局策略 | 第102-106页 |
5.1.1 住区规划布局原则 | 第102页 |
5.1.2 单栋住宅保障房住区适应岭南气候的规划布局策略 | 第102-103页 |
5.1.3 多栋住宅保障房住区适应岭南气候的规划布局策略 | 第103-106页 |
5.2 岭南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06-125页 |
5.2.1 岭南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106-109页 |
5.2.2 适应岭南气候的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组织和布局策略 | 第109-111页 |
5.2.3 垂直界面(建筑外墙) 设计 | 第111页 |
5.2.4 软质的水平界面(绿地)设计 | 第111-114页 |
5.2.5 硬质的水平界面(铺地)设计 | 第114-115页 |
5.2.6 关于道路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115-117页 |
5.2.7 关于广场空间的设计 | 第117-121页 |
5.2.8 关于底层架空空间的设计 | 第121-123页 |
5.2.9 关于建筑屋顶空间的设计 | 第123-124页 |
5.2.10 关于空中花园的设计 | 第124-12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结语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50页 |
附录 1 国外及香港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 | 第128-130页 |
附录 2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过程 | 第130-131页 |
附录 3 岭南部分保障房住区建设规模统计 | 第131-133页 |
附录 4 岭南部分保障性住房房源信息统计 | 第133-135页 |
附录 5 岭南保障房住区建筑单体统计 | 第135-136页 |
附录 6 关于保障房住区外部空间使用状况的问卷调查 | 第136-138页 |
附录 7 芳和花园活动注记图 | 第138-144页 |
附录 8 泽德花苑活动注记图 | 第144-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IV - 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