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边坡稳定性的离散元分析及其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极限平衡法 | 第12页 |
1.2.2 数值分析法-连续元 | 第12页 |
1.2.3 数值分析法-离散元 | 第12-13页 |
1.3 颗粒流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 | 第13-15页 |
1.3.1 颗粒流基本思想及其假设 | 第13页 |
1.3.2 PFC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5-17页 |
2 离散元数值计算原理 | 第17-27页 |
2.1 离散元计算过程 | 第17-20页 |
2.1.1 力和位移定律 | 第17-19页 |
2.1.2 运动定律 | 第19-20页 |
2.2 离散元细观接触本构模型 | 第20-22页 |
2.2.1 线性刚度模型 | 第20页 |
2.2.2 滑动模型 | 第20页 |
2.2.3 平行粘结模型 | 第20-21页 |
2.2.4 伯格斯模型 | 第21-22页 |
2.3 离散元初始模型的建模过程 | 第22-26页 |
2.3.1 初始几何模型 | 第22-23页 |
2.3.2 初始内部应力模型 | 第23页 |
2.3.3 去除漂浮粒子 | 第23页 |
2.3.4 细观参数赋值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颗粒流的细观参数及节理岩质边坡模型 | 第27-42页 |
3.1 细观参数标定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3.2 数值仿真试验与细观参数反演 | 第28-37页 |
3.2.1 单轴压缩试验 | 第28-29页 |
3.2.2 双轴压缩试验 | 第29页 |
3.2.3 直接剪切试验 | 第29-30页 |
3.2.4 巴西劈裂与平台巴西劈裂试验 | 第30-37页 |
3.3 节理岩质边坡模型及破坏模式分析 | 第37-41页 |
3.3.1 节理岩质边坡模型 | 第37-39页 |
3.3.2 不同节理倾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39页 |
3.3.3 边坡破坏过程分析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基于颗粒流和极限平衡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2-55页 |
4.1 PFC边坡模型建模 | 第42-43页 |
4.2 重力增加法 | 第43-46页 |
4.2.1 两种破坏方式 | 第43-44页 |
4.2.2 边坡滑动面 | 第44-46页 |
4.3 边坡安全系数 | 第46-47页 |
4.4 重力加速度分析 | 第47-48页 |
4.5 边坡渐进破坏分析 | 第48-50页 |
4.6 例证 | 第50-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城门山露采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动态破坏过程 | 第55-80页 |
5.1 研究目的与矿区概况 | 第55页 |
5.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55-62页 |
5.2.1 矿区工程地层 | 第55-60页 |
5.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0-61页 |
5.2.3 工程地质分区 | 第61-62页 |
5.3 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工程折减 | 第62-68页 |
5.3.1 试验设备、试样取样及处理 | 第62-65页 |
5.3.2 岩石和湖泥的物理力学测试 | 第65-67页 |
5.3.3 岩土体力学参数的工程处理 | 第67-68页 |
5.4 简化的边坡PFC模型 | 第68-73页 |
5.4.1 城门山边坡原型 | 第68-69页 |
5.4.2 PFC边坡模型假定条件 | 第69-70页 |
5.4.3 边坡PFC模型建模过程 | 第70-72页 |
5.4.4 设置边坡监测点 | 第72-73页 |
5.5 计算结果观测与分析 | 第73-79页 |
5.5.1 边坡失稳机制与加固 | 第73-76页 |
5.5.2 动态破坏过程的观测分析 | 第76-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3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建议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