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17-19页 |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9-20页 |
2.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 第20-21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 第21-22页 |
2.2.1 灌输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22页 |
2.3 心理学基础 | 第22-25页 |
2.3.1 态度形成理论 | 第23页 |
2.3.2 认知结构理论 | 第23-25页 |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 第25-28页 |
3.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 | 第25-26页 |
3.1.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程 | 第26页 |
3.1.3 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 第26-27页 |
3.1.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 第27-28页 |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2.1 教学理论与学生社会实践无法有机整合 | 第28页 |
3.2.2 社会多元化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 | 第28-29页 |
3.2.3 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 第29页 |
3.2.4 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 第29-30页 |
3.3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程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3.3.1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30页 |
3.3.2 高校及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3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32-40页 |
4.1 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环境 | 第32-34页 |
4.1.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32页 |
4.1.2 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 第32-33页 |
4.1.3 充分发挥社会因素的促进作用 | 第33页 |
4.1.4 加强网络建设,宣传校园文化 | 第33-34页 |
4.2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主体功能 | 第34-35页 |
4.2.1 提升高校的教育理念 | 第34页 |
4.2.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34-35页 |
4.2.3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35页 |
4.2.4 坚持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 第35页 |
4.3 促进教育介体的发展改革 | 第35-37页 |
4.3.1 加快对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 第35-36页 |
4.3.2 丰富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 | 第36-37页 |
4.3.3 科学合理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 第37页 |
4.3.4 建立健全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 | 第37页 |
4.4 高度重视学生的客体功能 | 第37-40页 |
4.4.1 坚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37-38页 |
4.4.2 重视家庭教育 | 第38页 |
4.4.3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 | 第38-39页 |
4.4.4 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 第39-40页 |
5 结语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